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质效并举 真抓实干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08-19 09:03

郭冰生

核心提要:2019年上半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深化“三抓一优”,科学施策,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半年答卷。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连续4个月增长9%以上,是我市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时期;33个行业中26个行业保持增长,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分别增长11.24%、13.2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6.4%、29.2%。

坚定不移树立全域发展理念

要深刻认识到,咸宁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发展不足不够的问题,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保守滞后的问题;坚决破除因循守旧、路径依赖的本本思想,牢固树立开放开明、敢闯敢试的意识;坚决破除小进即满、安于现状的狭隘思想,牢固树立精益求精、争先进位的意识。深入解放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僵化、传统思想,牢固树立五种思维。

一是要有质量思维,由速度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要改变过去更多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增速、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投资创新双驱动转变,通过科技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协调统筹发展;二是要有市场思维,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变,能由市场解决的事情政府部门尽量减少干预,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三是要有全局思维,跳出“行政边界”的框范,基于区域发展空间谋求发展,将工业经济发展放到全球、全国、全省和全市形势与发展战略的大局中去衡量和定位,寻找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四是要有特色思维,经济发展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应更加注重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五是要有融合思维,推进转移产业与本地经济的融合。根据资源禀赋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人口、产业转移,对接大中城市人口、产业、资本等要素流动,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增长同步。   牢固树立全域规划理念,通过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把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竞相赶超的发展格局。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着力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推进大文化、大旅游和大健康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南北协调、绿色崛起和城乡统筹发展。

坚定不移抓新兴产业培育

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工作重点,到2025年,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冶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加快培育医药健康、纺织服装、森工、新材料、节能环保五大百亿级产业。着力建设1-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达到12个。

打造特色产业先导区。充分利用基础优势和后发优势,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应急装备、智能机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生产好“一部车”,打造咸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紧紧依托红牛、安利等在咸基地,强化产业链建设,加大对国际饮料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生产好“一瓶水””,建设世界级饮料基地。承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光电、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打造咸宁“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着力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推进大文化、大旅游和大健康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南北协调、绿色崛起和城乡统筹发展。选择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等作为重点绿色升级产业,挖掘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潜力,探索工业转型升级特色道路,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

打造承接武汉先行区。坚持依托武汉,主动融入武汉,敢于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与武汉产业有效对接,加强与东湖高新区的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武汉企业来咸投资设厂,积极争取政策,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链接武汉大市场。以“中国药谷”和国家生物基地核心区为平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针对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材料、智能终端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谋划建设光电创新小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制造、孵化为核心,以创业服务、金融服务为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在提总量、优存量、扩增量、上质量上寻求突破。坚持向创新要活力、要效益、要竞争力,加快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持之以恒抓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坚定不移抓转型升级

聚焦“有中生新”,强力推进“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提速“存量变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家,四板挂牌企业达到400家。

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清单管理,充实完善重点技改项目储备库,加强技改项目跟踪服务,使199个企业(项目)通过技改实现“老树发新芽”,培育新动能;充分发挥资金撬动作用,用足用活用好市直1500万元产业转型资金,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督促北三县配套技改资金3000万元、南三县1500万元,整合形成2亿元“资金池”,努力创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抓技改、亿元资金促升级”的工作格局。

加强“隐形冠军”培育。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引导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长期专注于企业擅长的领域,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用三年时间,培育省、市级隐形冠军100家。比照武汉市的做法,坚持‘一企一策’、“一对一”上门“量体裁衣”,政府搭建平台,引进全国顶尖的智能化改造服务机构,免费上门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对我市的传统产业和企业实施新一轮“机器换人”计划,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名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围绕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全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芯片封装技术、液晶面板工艺及材料和驱动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环保装备、专用车辆、汽车机械零部件、车用动力电池等五大重点,提高电机效率、降低损耗,重点解决机电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试验测试技术等;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药、民族药及其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研究,推广应用包括高效粉碎、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制剂、包装等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

坚定不移抓成长工程

坚持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并举,外引新量和内生增量并重,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中小微一起抓,着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0家,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0家,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家。紧紧围绕2019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5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0家的目标任务,制定每月进规计划,千方百计、迎难而上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实施“返规上”专项工程。将近两年退出规模以上企业库的工业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对市场需求回暖且生产经营好转的企业,帮助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对经营困难的停产企业,引导通过产品升级、兼并重组等方式,激活存量,增加收入,力争重新回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

实施“促成长”专项工程。制定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滚动计划,将主营业务收入15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临近入库企业和主营收入1000万元左右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列入培育计划,按月跟踪监测,帮助开拓市场、扩大销量,加快成长入库。

实施“项转规”专项工程。将近三年新建工业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在建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按期建成投产;对于建成未投产项目,引导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尽快投产;对于投产未入库企业,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力争用最短时间培育成规上企业。

坚定不移抓深度融合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也就是将信息技术成功运用到企业生产、财务、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智能化制造。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要促进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一批以嘉鱼嘉麟杰为代表的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为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大力推进“万企上云。力争到2020年,全市上云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打造10家上云标杆企业。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基础系统上云(包括办公系统、会议系统、安全系统、数据库等上云)、管理系统上云(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等云端应用)和业务系统上云(主要包括研发、生产、供应、营销等运动应用)。

打造两化融合引领区。以服务“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为目标,加强规划引领,推进《咸宁市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顺利实施。通过举办两化融合高级研修班和优秀方案推介会等活动,提升企业负责人两化融合理论与实践能力。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通过网上对标评估、线下专家诊断、开展示范推广等方式,以点带面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新型生产模式企业。

坚定不移抓环境优化

对标东部沿海先进地区,创新理念和体制机制,在比服务、比效率、比环境上发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促进更多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

突出一个“亲”字,深入到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强化服务协调,并研究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严格落实工业项目“零收费”政策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募捐。

立足一个“扶”字,履行好工业企业降成本的牵头抓总职责,协调市直相关部门,把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各项惠企政策真正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深度改革商事制度,深度改进企业不动产登记,深度减证便民,深度规范优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打破“信息孤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把握一个“准”字,加大拖欠民营中小企业欠款清偿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新的拖欠发生。切实加大电力直接交易,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围绕企业需求,组织开展银企担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需求。全面落实《关于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22条”优惠政策,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系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