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推动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本质要求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做到全国一盘棋。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载体。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骨干力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加快整体跃升、实现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率先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引领带动和加速提升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要从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与已经部署的重大项目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创新力量,形成开放合作、协同攻关的新格局,加快产出一批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健全完善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和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科学家树立创新自信,瞄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重大新兴交叉方向,开展基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努力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进一步明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机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根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力度。强化竞争择优,不搞大水漫灌,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科技人才,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基础平台和设施,重点布局一批重大前沿交叉项目。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重视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决定》强调,要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和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发展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高校等支持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助于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让企业真正形成依靠创新提升能力、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战略规划、政策供给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金融财税政策引导和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罚力度,为企业开展创新、加大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解除后顾之忧。
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科技创新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必要保障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尤为迫切。《决定》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进一步指明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凝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和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紧密结合国家各类重大任务、重大布局、重大平台建设,不拘一格选拔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锻炼,加快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门户之见和固有利益格局,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教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自主权,坚决摒弃只看数量、帽子,不看能力贡献的倾向,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有序流动。
(本报综合)
编辑:hefan
上一篇:
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下一篇:
推动咸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