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新名片—— 关于“两湖”治理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12-16 09:25

咸宁市国土面积9861km2,一江(长江)一山(幕阜山)、两湖(斧头湖、西凉湖)纵横全境。这种全域山水生态格局,是我们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依托长江大保护政策驱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在做好“一江”“一山”文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两湖”治理利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两湖流域基本情况

斧头湖、西凉湖,宛如两片绿色翡翠,镶嵌在咸宁中心城区的西北方。据史料记载,两湖原来同属一湖,与长江相连,因位于梁子湖以西,取名西梁湖。宋初江洲淤积,长江北徙,形成多个湖泊。后来,长江古道形成金水河,湖泊一分为二,东边一湖取名斧头湖,西边一湖仍名西凉(梁)湖。

斧头湖跨武汉和咸宁两市,北抵江夏,西连嘉鱼,南接咸安。按正常水位21.5m测算,最大水深4.3m,平均水深2.9m,面积126km2,容积3.05 亿m3,为湖北省第四大湖泊,是长江流域规划的重要蓄滞洪区之一。历史上最高水位发生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时,为24.59m。咸宁母亲河——淦河自南向北蜿蜒而来,先后接纳龙潭河、横沟河等多条支流,汇入斧头湖,湖水在江夏区法泗镇新河口注入金水河,继续北流,在江夏区金口镇经金水闸泄入长江,全流域面积1360km2,其中咸宁境内950km2。环湖岸线长430km,其中咸宁境内79.78km,沿湖涉及咸安区贺胜桥镇、官埠桥镇、向阳湖镇和嘉鱼县渡普镇、潘家湾镇共5个乡镇13个行政村,人口约2.43万。

西凉湖位于斧头湖西南面,东北边与斧头湖隔岸相邻,湖底海拔略高于斧头湖。按正常水位22.5m测算,最大深度6m,平均深度2.1m,面积85.2km2,容积1.23 亿m3,是我市最大内湖,湖北省第五大湖泊,国家级鳜鱼、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咸宁市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入湖河流主要有汀泗河、泉口河、宋家河等,湖水在嘉鱼县经余码河由余码头泵站排入长江,全流域面积821km2。环湖岸线长377km,涉及嘉鱼县渡普镇、新街镇、官桥镇,赤壁市神山镇、官塘驿镇,咸安区向阳湖镇共6个乡镇15个行政村,人口约2.56万。

两湖流域是鄂东南鱼米之乡,是荆楚文化的千年见证者。三国时吴国水兵囤扎于此。近代史上著名的北伐战争汀泗桥之战,就发生在汀泗河两岸。“文革”时期文化部“五七”干校所在地向阳湖,其实就是斧头湖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汊。在上个世纪物质尚不富足的年代,从三次大规模的围垦拓荒,到后来的围网养殖30年,两湖水生态环境一度呈恶化趋势。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狠抓两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17.25万亩围网围栏全部拆除,围湖养殖全面禁止;开展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专项治理,实施退耕还湖、清河行动、湿地植被恢复工程,地表水质由四类变为三类标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湖堤加固、涵闸泵站改造取得新进展,防洪排涝能力有所提升;两湖连通工程、向阳湖、大洲湖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推进,为改善水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两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流域范围大、涉及面广,两湖治理仍然面临防洪、水质、水生态、湖泊功能、监管五大问题,亟需系统解决。

(一)水安全问题:蓄滞洪能力发挥不够,防洪排涝威胁大。斧头湖、西凉湖为长江中游武汉附近的一般蓄滞洪区,1954年汉口最高水位29.73m时曾经分洪一次,此后从未分洪运用,也没有进行分蓄洪区建设,存在堤防堤顶高程不足,堤岸护脚冲淘严重;内垸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排涝泵闸年久失修,设备老损严重;主要入湖、出湖河流河道防洪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水环境问题:水质不稳定,汛期和非汛期有差异。两湖湖心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II类,但湖岸区域和河流入湖口范围水质较差,汛期和非汛期水质变动明显。污水处理厂尾水入湖,出水水质标准偏低;城市污水排放体系不完善,合流制和分流制并存,存在未处理污水入湖现象;两湖拆围前围网养殖面积占正常水面面积的50%-60%,严重污染水质;同时地表径流、农业种植和城市开发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主要排放口、浅水区和河流入湖口存在底泥污染。

(三)水生态问题:湖泊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萎缩。围栏、围垸、围湖现象没有得到彻底遏制,重要河流的滩涂地等仍有非法侵占岸线、非法开采等现象。两湖已出现湖沼萎缩、连通性差、水动力不足、水生态功能受损等严重问题,湖泊湿地功能退化,系统稳定性下降,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局部湖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泛滥。

(四)水功能问题:湖泊功能发挥不平衡,未得到合理利用。两湖处于紧邻大武汉和咸宁市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但目前湖泊的主要功能还仅体现在防洪蓄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改善、水产养殖等方面,在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健康休闲和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其优越的交通区位极不相称。

(五)水监管问题:信息化水平低、湖泊监管开发有待统筹。斧头湖属省管跨界湖泊,既由省级统一管理,又分别由武汉、咸宁两市实施属地管理;西凉湖属市管跨界湖泊,既由市级统一执法管理,又受3个县(市、区)和部门联合管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都管又都不管”现象。湖泊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点不足,监测频次低。水资源监管智慧化水平不高,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开发程度不高。全社会河湖保护意识不浓厚,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尚未完成。两湖监管开发业务平台数据建模、预测、决策和可视化能力缺乏,应用覆盖面和智能化水平不高。特别是拆围后渔民上岸安置一时难以到位,非法捕捞屡禁不止,成为当前执法管理的一大难题。

三、两湖在咸宁公园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两湖流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是湖北新经济引领的世界级生态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城市圈生态+高新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的绿色引擎,对于咸宁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湖片区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生态经济区。两湖是武汉周边自然生态相对较好的大型湖泊,在区域气候调节、保持生态多样性、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及水利和防洪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全面改善两湖生态环境,对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以及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加快两湖治理利用,可以推动武咸同城化发展,吸引武汉资源要素向咸宁流动,带动周边梓山湖新城和向阳湖生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两湖片区是咸宁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之所在。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名城大多依水而建、因水而盛。两湖片区既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还具备通大江(长江)、傍大城(武汉)的良好区位和优越的交通条件。早在“十三五”之前,我市就明确提出了“拥湖(两湖)”“面江(长江)”“同城(与武汉同城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两湖治理利用,推动我市中心城区向两湖方向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

(三)两湖片区是咸宁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势资源。公园城市的营城理念是实现“产城人”向“人城产”理念转变,以优质的生态、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两湖是天赐咸宁的两颗生态明珠。加快两湖治理利用,依托两湖水生态资源建设“水美”城区、发展“水美”经济,可以使我们的城市傍水而兴、依水而盛、因水而美、人水和谐,让生态、宜人、宜居、宜业成为咸宁的持久竞争力。

(四)两湖片区是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投资洼地。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一些大型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国内。同时,国家加强“两新一重”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出台一系列帮助湖北疫后重振的优惠扶持政策,这对于加快两湖治理利用是重大利好。我市应抢抓机遇,将两湖治理利用列为“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抓紧策划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两湖片区成为咸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关于两湖治理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两湖治理利用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为准绳,着眼长远、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一)基本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考虑水下岸上,做到面源、点源、内源污染齐控,从全流域角度制定治理方案。坚持科学治理,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妥善处理人与湖泊、经济社会发展与湖泊水生态环境等多重关系,准确研判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滨湖空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定位。建议两湖治理利用总体定位为建设“长江生态明珠、武咸文旅绿核”,以充分体现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融入武汉、咸宁文化元素,力求实现“建设新经济引领的世界级生态湖区、塑造面向全国立足湖北文旅目的地、打造咸宁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新名片”三大目标。

(三)治理利用思路。建议综合实施七大策略:

1.理水为基——强化蓄滞洪功能。一是根据《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斧头湖西凉湖及鲁湖湖泊保护规划》划定两湖保护区和控制区范围。以设计洪水淹没线外延50米为保护区边界,以保护区边界外延不少于500米为控制区范围。二是对斧头湖中间湖、枯竹海、大洲湖、黄沙湾渔场、东湖分场、三洲渔场、麻花嘴、鲍家湖,西凉湖白堪湖实施退垸还湖,以增加蓄水面积。三是两湖连通工程竣工后,建议从嘉鱼三湖连江外江进水渠,通过提水泵站提水进入三湖连江小湖,再经东干渠进入马鞍河,进入蜀茶湖,经港口闸进入西凉湖,以解决枯水季节湖泊生态水位不足问题,并通过相互调水增加水体流动性,改善水动力,促进湖泊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四是结合退垸还湖,对达不到防洪标准的湖堤垸堤加高加固,对湖泊外排闸站和内垸排涝闸站进行维修改造;结合智慧水务工程,开展水位在线监测预警,实现闸坝自动控制,以确保行洪排涝安全。五是结合垸堤高程确定环湖路面标高,采取堤路结合的方式规划建设环湖堤路,同时对湖底进行清淤疏浚,以增加调蓄库容。

2.污染治理——提升水质保障水平。点源污染治理包括入湖河流排污口取缔、沿湖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改造等。要加快工业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对城区未实施雨污分流区域进行改造,对未达到规划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提出建设方案。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是尽量使用有机化肥,城市开发过程保持水土,对河流入湖口进行湿地建设等。内源污染治理主要是对入湖河流及湖区的底泥进行清淤,减少水体的内源污染。

3.生态恢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构建湖滨缓冲带。采用湖滨缓冲生境基底修复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消减污染物入湖负荷,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保护区外围设置湖滨缓冲带屏障,利用土壤——植物系统有效削减面源地表径流污染。二是构建湖泊消落带。利用其水——陆生态系统对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的廊道、过滤、屏障作用,以及水体循环调节作用,有效截留水体污染物,抑制藻类生长,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三是恢复浅水水体生态系统。形成“水下森林”及健康的生物群落和食物网链,增强水体自净化功能,确保水体水质持久维持较好状态。

4.环湖贯通——实现湖区快速可达。规划修建9m宽的双向2车道环湖公路,结合湖区大堤,将两个湖区连为整体,为湖区滨水利用和开发提供客源和路径。建议环湖公路离湖30-50m,为打造慢行绿道预留空间。环湖公路可规划设置快速通道,为经过性车辆提供捷径,同时分别设置联络通道与京港澳高速、蕲嘉高速、武深高速、通江大道相连,保证周边人流便捷到达。

5.文化赋魂——打造滨水人文景观。充分挖掘武汉、咸宁历史文化,沿湖构建荆楚文化环、秦汉三国文化环、汀泗桥红色文化环、向阳湖文化环、长江古遗址景区。结合“楠竹之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特点,保护利用现状植被,将文旅体验、运动休闲、健康养生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茶山竹海桂花香”的湖区胜景。

6.监管并重——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建议我市成立市长为主任的两湖管理委员会,负责两湖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当前的任务是做好总体规划及项目策划与申报,充分利用中央对湖北政策支持机遇,成立两湖投资运营平台,与大型央企合作,负责湖泊开发建设工作。同时,建设水质自动监测及智慧水务系统,提升两湖信息化管理能力。

7.产业加持——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利用两湖生态环境和环湖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引入明星项目,以顶级项目加持,吸引人气,辐射带动沿岸经济。依托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将两湖片区打造成咸宁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有机转换。建议采取市场运作与国家项目相结合的方式,选择EPC(工程总承包)、PPP(政企合作)、PPP+EPC等开发模式,尽快掀起投资建设的热潮。

(市政协主席 曾国平)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彰显特色化 打造引爆点 —— 关于加快温泉步行街转型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 筑牢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助力咸宁高质量发展——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