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2-12-05 10:45

陈鹏

自然就是美丽,生态就是民生,公园也是幸福。新时代十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和绿色发展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要求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更为明确的要求、更为清晰的目标。生态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倾力打造武汉“新外延”“后花园”,在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公园城市治理之路,“开窗见景、推门见绿、出门见园、四季多彩”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尤其是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与咸宁市的目标定位、特色优势、人民期盼高度契合,这既是赋予咸宁的科学定位,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而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在武汉都市圈“出圈”,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回答好“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这一重大问题。

第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凝聚公园城市决策共谋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三万多字的报告中,“人民”这个字眼出现了177次,充分体现了报告“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此外,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的不再是资本、土地、高楼大厦,人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咸宁从自然生态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从底层逻辑与系统实践上深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空间上的叠合。因此,咸宁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实现由“政府端菜”转变为“群众点菜”:一方面,要精确识别公园城市建设的需求侧趋势,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精准实施公园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突出“服务所有人”,力争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拓宽政府与群众交流的通道、搭建群众相互沟通的平台,汇集咸宁人民群众智慧,共同研究公园城市的建设方案,实现群众的需求有效回应,群众的决策有效落实,群众的智慧充分施展。

第二,以多方参与为核心,激活公园城市发展共建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构建一个绿色空间复合体系,更是构建服务城市和市民的一项绿色基础设施,任何单一组织都无法完成这项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咸宁绿色发展的资源优势,整合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公众等多方力量,充分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从而营造“咸宁有我”的共建格局;二是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党外人士、专家人才、企业代表结合行业工作职责、工作特点,围绕城区规划改造、交通干线路网、社会人文环境建设、背街小巷治理等方面,对咸宁加快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问题建议以及对策办法。三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队伍作用,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打造一支推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充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对大公园城市产业招商引资的政策扶持和配套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并实现人才战略思维从“政策引才”向“生态营才”转变。

第三,以制度建构为载体,提升公园城市建设共管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治理,还是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的协同创新,制度建设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一是实行扁平化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管理体制,在设立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职能部门,统筹全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并加强市级部门协同配合和市区(县)两级联动,形成系统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咸宁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技术标准体系落地,以技术标准体系、严格执法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的责任义务与合法权益,从而完善公园城市建设的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三是政府赋权和调动社会机构及企业资源开展合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同时可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培育社会组织,协同政府开展管理、运营和服务工作,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共同体,实现多方主体同向发力。

第四,以治理创新为支撑,营造公园城市效果共评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园城市建设应该牢牢把握城市庞大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就是基层社区治理单元,没有精细化的社区治理就没有系统化的公园城市治理体系,从而无法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实现。一是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基层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不断优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的方法路径,真正把“全过程民主”融入到“全方位民生”之中。二是提高公园城市服务功能与质量,将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等内容作为公园城市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从公众参与到公众评估的新机制才能保证公园城市的建设更加贴合实际,反映民意。三是培育现代公园城市共同体意识,以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营造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责任和参与意识、协商和规则意识等,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中央要求落实到公园城市建设当中,落实到社区、小区和院落的微观层面。此外,可建立完善志愿者“时间银行”等回馈激励机制让“好人有好报”,把运动式的“志愿者进社区”变成常态化的“志愿者在社区”,提升广大居民对公园城市的满意度、好评率。

第五,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增强公园城市成果共享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要引领城市走向高品质发展之路,文化风貌则是提升城市魅力和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公园城市的文化品质,首先表现为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打造具有人文特质的公共开敞空间。其次要以文兴绿,依托多级绿道布置和串联历史文化节点,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社区开放空间的建设当中,构建古今交融的文化展示体系。最后,强化公园城市建设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并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公园城市文化创建和治理经验,激发社会各方参与和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探索公园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总的来说,在新发展阶段,咸宁人民已经由“盼温饱”到“盼环保”、“求生存”到“求生态”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必须要坚持“共同缔造”的发展路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现实难题;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绿色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为充实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深入推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赤壁实践
下一篇: 自然系统养生法创始人金土皓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