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守理论创新之魂,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必须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过程中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守理论创新之根,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中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集体记忆,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文化烙印,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我们悠久而辉煌的民族历史,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厚滋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就必须使其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相契合、相融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必须扎根自身的历史文化土壤。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源头活水,又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
一方面,应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另一方面,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牢牢扎根。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化为新的理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必须深化规律性认识,坚持“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中拓展理论创新的新空间、聚变理论创新的新优势。
解答时代新课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新时代的理论创新要结合的最大实际,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就是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时代背景下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也是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的时代机遇。答好这张时代考卷,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具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又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为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打开更广阔的思想文化空间。
(冯秀军 原载《经济日报》2023年8月15日第10版)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一代宗师金土皓创立宅医堂和五行长生功
下一篇: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推“共同缔造”的实践和探索 —— 以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例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周萱)将于本月底举行的第四届“锦华杯”中华司仪主持大赛全国总决赛暨中国咸宁金秋婚庆文化节筹备工作...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融...
潘天波将中华工匠文明的内涵与外延、代表性工匠技术于古老中华大地的酝酿与创造及其向世界、向现代的传播嬗变做了通俗易懂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核心阅读:我们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内容、使命追求、开放品格等方面高度的契合性,充分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
系列解读之五:这个“相结合”,蕴含生生之道新华网记者王子晖【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比新文学同仁都要早,在1917年2月李大钊便发表过一篇《可怜之人力车夫》,除了怜悯体恤之外,李大钊提出了不少切实的措施来...
毕春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史研究》系列王美芝 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学党史,不能不学党的早期新闻史。二、三卷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