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咸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川汇流、源远流长,做好这一工作,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在“古”与“今”的对话中传承文化基因。“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要深刻把握“古”与“今”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历史时空中深刻理解咸宁地方文化。通过研究咸宁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鄂南古民居建筑文化等,深刻感受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理解荆楚文化坚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时代价值,统筹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另一方面,在展望未来中传承精神血脉。通过观照咸宁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透彻地认识咸宁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突出贡献和时代意义,做好咸宁地方文化的研究阐释,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时代发展同步同向,将温润厚重的历史文化汇入咸宁发展洪流,既做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在“形”与“魂”的重塑里激发文化活力。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在“形”与“魂”的重塑里,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从文化传承中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
在“质”与“效”的转换上续写文化新篇。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如何赓续传承文脉,塑造现代化的文化和文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答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接群众需求,我市着力推动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展馆的数字技术融合和智慧化建设。聚焦地域文化,我市创作了《孔雀来兮》《温若香泉》《风雨无阻》等一系列文化文艺精品,捧回4项屈原文艺奖。在“质”与“效”的转换上,文化血脉不再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我们要注重创新表达,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创新手段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极致视听体验;创新形式,通过表演、歌舞、对话等现代潮流元素,多创作《孔雀来兮》《温若香泉》等系列文化文艺精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创新途径,运用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衍生品开发等多元方式,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
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担当文化使命,谱写时代华章,我们重任在肩。我们要立足咸宁丰厚的文化资源,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更鲜明特色、提供更强大支撑。
(王远远 作者单位: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编辑:hefan
上一篇:
平安电工成功上市的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助推咸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