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市江夏区,享有“六线贯南北,一湖连长江”区位交通美誉。
贺胜桥因桥得名。贺胜桥原名罐山桥,是一单拱石板桥。传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咸宁,咸宁人王晔带领乡村农民自卫军在贺胜桥一带抵抗元军。当时元兵驻扎在罐山,王晔率领自卫军驻守在青山。山脚下小河上的罐山桥是元军进出营寨大门必经之道。双方大战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到了第八天,王晔派手下秘密下山,让各乡义民携带响锣、稻草人,趁夜深元兵熟睡之时,将他们团团围住,敲响锣鼓,烧起大火,元兵从梦中惊醒,吓得四处逃窜。王晔趁机率领自卫军进攻,赶走了敌人。为纪念这次胜利,王晔将罐山桥改名“贺胜桥”。村名采用桥名一直沿用至今。
有名的北伐贺胜桥战役就发生在此。
1926年8月,北洋军阀吴佩孚在北伐军进攻下从南往北节节败退,将贺胜桥视为生死攸关的最后防线。
8月27日,吴佩孚乘专车抵贺胜桥。调重兵设防固守。吴佩孚率2万人,配备火炮60门,机枪100余挺,于桃林铺、印斗山、贺胜桥(三地今均属贺胜桥镇管辖)构成三道防线,依山就势组成环形防御,以增强各阵地独立作战和相互支援的能力。唐生智、李宗仁相继到达咸宁城,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陈可钰研究决定,趁吴军援军主力未到前,迅速攻占贺胜桥。北伐军分三路向北推进:第四军居中,沿粤汉线进攻贺胜桥;第七军为右翼在铁路东向贺胜桥、鄂城(今鄂州市)方向推进;第八军为右翼,沿长江直取阳夏。
29日,第十二师及第十师一部采取正面进攻、侧后迂回的战法重创吴军。由共产党领导的北伐军叶挺独立团急速北进桃林铺以南的铁路东侧,用稻草堆堵阻吴军铁甲车南进,并以火力支援第十二师。
30日4时,北伐军发起总攻。独立团率先突破吴军正面桃林铺阵地,打开第一道防线并向纵深发展。9时,守军刘玉春部从贺胜桥向北伐军第四、第七军反击,将独立团许继慎第二营包围,叶挺令独立团预备队加入战斗,从侧面打击刘部,刘玉春被迫龟缩贺胜桥,北伐军乘胜追至印斗山第二道防线附近。随后,独立团在付出较大伤亡的情况下攻取印斗山。第四军后续部队乘胜扩大突破口,向纵深推进。守军向贺胜桥逃窜。吴佩孚乘铁甲车率卫队旅督战,仍未能遏制全线溃退。第七军第二旅迂回作战,将敌截成两段,两面夹击,敌阵乱,第一道防线崩溃。独立团第一个冲过第一道防线与敌激战。第四军、第七军全面进攻。
与此同时,中共咸宁支部率农军在贺胜桥以北袭击吴军。吴军南北受击争先北逃。独立团、第十二师遂乘守军混乱之机冲过铁路桥。
10时许,敌第二道防线全线崩溃,吴佩孚怒斩10余名高级军官。独立团越过敌第二道防线后,在贺胜桥印斗山敌炮兵阵地与敌血战,伤亡极大,最后占领炮兵阵地。第四军一路正面进攻贺胜桥,一路绕敌后包抄贺胜桥。
30日12时,北伐军全面占领贺胜桥。此役,共歼吴军6500人,缴获火炮24门、各种枪支2924支。北伐军伤亡800余人。
1949年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河南省主席、第十九兵团司令官张轸在共产党多方争取下,摆脱白崇禧的胁迫,率兵团所属一二八军及一二七军三0九师官兵2.5万余人,在贺胜桥、金口、湖泗桥一带起义,并于贺胜桥一带击退白崇禧部第七军两个师的包围、截击,于16日加入人民解放军。
1982年,北伐战士李一氓重返贺胜桥时留下诗句“跃马横枪指武昌,咸宁直下夜茫茫,萧萧贺胜桥头雨,六十年前旧战场”;同年,郭沫若视察江南时,路过贺胜桥挥毫“纵教汀员传天险,终使吴刘受痛歼”。
为了纪念革命圣地贺胜桥,在此建有贺胜桥烈士陵园,“北伐先锋”墓碑高高耸立;并建有贺胜桥战役纪念馆,激励后人,不忘英烈……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古龙潭桥联话
下一篇:
观咸宁古桥,品桂乡遗韵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在广州誓师北伐。第四军仍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沿粤汉铁路挺进,于蒲圻中伙铺东站歼敌孙建业部第二...
随着北伐军的胜利挺进,工农群众运动以空前规模迅速高涨,除广东南方根据地外,湘鄂赣三省表现得尤为突出。此时,在8月中旬,...
○杨华1926年8月,汀泗桥战役打响前,蒋介石、李宗仁、周恩来等在中伙铺召开北伐军高级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具体安排部暑进军...
这块“铁军”铁盾牌是由武汉粤侨联欢社在汉阳兵工场特别铸造的。1926年11月下旬,北伐军第四军由赣北胜利回汉,武汉各界纷纷...
■许爱琼(嘉鱼)1934年秋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辆卡车开进了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车上跳下一群宪兵,他们一个个面无...
这里是咸宁历史名镇汀泗桥镇,因始建于1247年湖北最古老的石拱桥——汀泗桥而得名。1925年11月,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
梁诗颐(咸安)一壶惊梦,四维风月收眼底。苎麻精品创,岩洞雅趣增。三农为基石,万民减负报丰登。旧时八景翻新意,唯我桂花...
倪霞(通山)1903年3月,王双庆出生在通山县寺下区焦夏乡畈上王村的一个乡绅家里。同年6月,北伐军攻克通山县城,打击了夏斗寅...
整个桥门形状酷似从前南方的老式房屋的正门,外地人一上桥头,恍若走近一座古老的宅第。
整个桥门形状酷似从前南方的老式房屋的正门,外地人一上桥头,恍若走近一座古老的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