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承载文化客厅的重要作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这不,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馆迎客,咱们去瞧瞧!
享受家门口的非遗盛宴
16日,连日阴雨的天气难得放晴。在这美好的天气里,记者漫步市文化中心,走进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就是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山木雕、崇阳提琴戏、赤壁青砖茶等传统非遗项目轮番展示,令人目不暇接。
“‘通山木雕’是以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果木和杂木为主要原料,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在通山木雕非遗手工技艺展示厅内,讲解员详细、生动地介绍,让观众们犹如进入了时光隧道。
游客们驻足在木雕展品前,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健康环保的天然木料;传统特色的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的桌椅工艺产品……非遗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通山木雕工艺的奥秘是什么?正当观众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时,讲解员的一席话令他们茅塞顿开。原来,通山木雕手法一般采取线面结合,取绘画的线条和雕塑的块面立体造型手段用之于半立体的平面浮雕,图像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简约朴素,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雕刻手法也是最为常用,造型生动古拙,刀法浑厚,线条流畅,近景远景重叠而不含糊,主题鲜明突出,让人有画中有戏,戏里观画的感觉,百看不腻,久观不厌。
记者置身馆内,深切感受到,在展陈理念上,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明确强调 “本地特色”和“非遗时空”相结合。建设总投资780万元,在1078平方米的空间里,各类非遗项目被巧妙地收纳其中,成为集互动展示、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场馆。这是该馆区别于我市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一大亮点。
传统文化邂逅现代科技
“爸爸,我要戴这个玩具。”“这不是玩具,是电子讲解设备,你戴上就可以体验农民伯伯怎么采茶了。”当日,在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茶语山林”展厅,游客李先生带着5岁的女儿,体验了一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奇妙之旅。
非遗馆负责人介绍,坚持动态展示、 突出活态传承是展馆一大特色。特别是VR体验展区,既可以足不出户“云游”茶道古街,漫步在羊楼洞街道,感受草木摇曳,体味茶韵茶香,互动游戏更是让人幻身“茶农”,在绿意葱葱的茶园里采摘新茶,体验砖茶制作过程。
而来自四川的观众邹月莹在展厅里,轻轻点击另一台电子设备的屏幕,出现了“方言谜语”的游戏环节,游客可自行选择咸安、崇阳、嘉鱼、赤壁、通山、通城6个县市区的方言,随即电子主持人会用游客选择的方言朗读字谜等内容。“山上还有山。猜一字。”“是‘出’字吧?”“恭喜您,答对了!”电子主持人的咸安方言让邹月莹忍俊不禁。
馆内的各种互动软件勾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上手体验。家住温泉的市民马女士在馆内玩的不亦乐乎,每个展厅的互动软件她都逐一体验,“很适合带小孩来,又能玩游戏又能涨知识。”她表示,有机会将常带孩子来打卡。
展馆内设有“觅趣村野”“茶语山林”“医药汇珍”“习曲传韵”和“采风问俗”等5个展厅,综合运用声、光、电、场景、浮雕、实物、图文和AR/VR虚拟科技等,根据本地非遗的生态特点,分类展示各类传统文化,帮助观众“沉浸式”体验,融入咸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来了解、感受、体验咸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将成为我市打造动态展示咸宁特色非遗项目、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展示本地形象的新窗口
20岁的谭震是湖北科技学院中文系的学生。“我爷爷的表兄是中医,我小时候,经常会看到长辈用传统的方式研磨药材,那个工具就和这个展品差不多的,好亲切!”谭震在非遗馆看到了咸宁非遗《余氏头痛病疗法》传承人骆传洲捐赠的药碾,感慨不已。这些质朴的器具,记载的不仅仅是一段中医发展的历史故事,更详细反映了我市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天,500多名观众陆续进馆参观。居民曾女士参观后称赞不已:“以前零星参观各个县市区的博物馆,到这里才知道,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精彩!”
咸宁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全面启动非遗保护这一系统工程。目前,全市共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9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振表示,将以非遗馆建成投入使用为新的起点,推动非遗保护事业整体发展,将非遗馆运营与非遗宣传、非遗展演、非遗研究、非遗资源利用、非遗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不断加强地域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促进文化繁荣,推进文旅融合,助力我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现在,咸宁非遗展览馆已成为我市美丽的地标性建筑,展示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源远流长;彰显了咸宁人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的咸宁故事。将为咸宁人提供前进中的动力,奋斗中的精神食粮。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举办专题文艺培训班
下一篇:
通城举办文艺采风活动
簰州说唱簰州圆子呜嘟非遗美食好声音肉质鲜嫩、鲜而不腥,轻咬一口,唇齿留香。上午,由嘉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嘉鱼县文...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是2011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与湖北科技学院共建的“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秉...
光明网记者黎梦竹光明日报记者曾毅10月13日晚,随着舞台上一场场“浙江好腔调”曲艺专场节目展演陆续呈现, 2020全国非遗曲艺...
在黄河文化孕育、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河南肩负重大历史责任和时代使...
咸宁网讯记者陈希子、通讯员孙凡、田丽报道:近日,湖北科技学院组织“传蜡染非遗,育文化扶贫”贵州省帮扶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
【记者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丁艳王胜昔崔志坚刘江伟张帆在中原大地行走,看得最多的是黄河,感受最深的也是黄河。160多年前,...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徐大发报道:每当夜晚降临,通山县城小桥处河旁居民社区传来阵阵锣鼓声和戏曲古韵调,悠扬的唱腔吸引戏迷纷纷...
19日清晨,伴随着哲蚌寺传来的阵阵铜钦声,一年一度的西藏拉萨雪顿节拉开序幕。”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自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