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查生辉 王恬 特约记者 孔帆升 通讯员 谭崇飞 实习生 费霖好
有人说,“痴”是一种病态的专注。然而,却有人能将“痴”变成生活和快乐的源泉,这个人就是通山“文化痴人”毛彦斗,一名沉迷于闯王李自成文化研究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一
幕阜山脉之中的一主峰太平山,为鄂赣界山,山层峦叠翠,雾霭缘绕,鹦鹉衔花,仙鹿食草,恰似仙域。这里孕育了李自成的故事,流淌着李自成的文化。
圣庙之畔,从1971年被聘用为通山县文化干部至今,毛彦斗用50年时光默默护佑着李自成文化。行走深山,他用脚步丈量出李自成文化的版图,50年写下百万字手稿,将传流数百年的故事,完整记录成书。
自幼在太平山上玩耍,毛彦斗是在李自成的故事里“泡”大的,虽然一直心有所好,真正与李自成文化结缘,却是在他29岁那年。
1963年,毛彦斗在黄沙镇毛杨小学当民办教师,8年后经当地考核,1971年,被聘用为通山县文化干部,从此开始31年的基层文化工作生涯,后于2003年退休。
毛彦斗一心扑在了这个清水衙门。1981年通山县文化局委派毛彦斗参加全省文物普查训练班。一天,在驻地宣传橱窗里见到两张报纸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张是《北京晚报》上说李自成去石门当了和尚,一张是《长江日报》载文谈李自成去湖南夹山为僧之说不可信。
毛彦斗当时心血翻滚,他说:作为文化战线的一兵,我能不管吗?他当即取下报纸,并发誓回去以后一定将它搞个水落石出。从这时起,毛彦斗开始了他的“傻子”生涯。
其时,毛彦斗与全国各大图书馆书信联系,居然都有回信。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因不能复印,但寄来胶卷约253个镜片。收到胶卷后,毛彦斗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黑屋里一张张洗,洗好抄录装订。每天都有满满的幸福感,汗水与疲劳都遁迹了,上了瘾般泡在史料中。上海图书馆也回了话,有民国时的《通山乡土志略》,他出钱复印收集起来。
有四本民国版《九宫县志》,武汉有人三次上门,出价两千元,见毛彦斗不动心,再一次上门,以一万元高价求收藏。那时一万元是好大的数字了,谁知毛彦斗似乎只爱书不爱钱,干脆直接回绝了对方,“十万也不卖,卖了就成通山罪人了。”
2018年,他无偿将这套志书连同另外105本书籍资料,和“明末清初马镫”等七件文物捐给了县博物馆。给记者出示捐赠证书时,毛老一脸的满足。
二
1983年,著名作家姚雪垠到通山,给通山县干部讲《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毛彦斗至今还保存着此文稿。受姚老创作研究李自成的影响,毛彦斗更加痴迷于李自成研究。
“都说我是个文化干部,为什么不给子孙留下一些永恒的纪念呢?”听完讲座,毛彦斗决定,要把李自成的文化遗产系统整理出来。
李自成文化浩繁深厚,但此前并无人试图系统挖掘。毛彦斗靠双脚走进每一个村庄,向当地村民求教。有些史料,年轻人已经不懂了,有些故事,要靠全村老人才能拼凑完整,毛彦斗不怕被人当做骗子,每天50里的行程,他总在兜里揣上一包烟,通过烟来做每个人的思想工作。
当年冬天,为征集李自成是如何从江西过通山的史料,毛彦斗在太平山结识了位刻碑的肖姓人,肖姓人告诉他一个消息,说紧邻太平山的江西回头山人汤某有本《太平山志》,记录了李自成到过太平山。于是,毛彦斗约上与江西交界的本县三源乡文化站干部,请汤某带路,买了薄礼踏上拜访回头山之路。
汤某虽热情接待三位陌生人,但对他们持有戒备之心,谎称志书在另一人家,要等那人回来,故意拖延时间。约等到下午5 点, 主不留客,要他们下山去,最近的客栈是离此十五华里的横路客栈。三人无奈,只好饿着肚子,高一脚低一脚摸黑下山。毛彦斗的脚崴了,忍着疼痛走,那夜想着无功的一天,他一宿无眠。
天刚蒙蒙亮,三人一合计,买上香纸鞭炮上山进香,以期打动汤某。毛彦斗想借腿疼留下,好与汤某细聊,他又只得一走一拐的爬上山,一路套近乎。汤某终于感动了,上楼取出一个包裹,打开三层红布,令人喜出望外。虽不是《太平山志》,却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来是一部《太平道谱》。
毛彦斗顾不得一天的劳累,翻阅、查找、抄写、拍照。里面果然记有李自成到过太平山,虽只寥寥几十字,也足以给予毛彦斗信心,于是他又广集湘鄂赣毗邻地区的县志。终于收集到大量史料,证实李自成从北到南,是如何从湖北阳新富池口至江西瑞昌、武宁,到湖北通太平山、东平寺、九宫山、李家铺,一路溃败至牛跡岭小月山的。
为此,毛彦斗又去武汉住了十天,到省图书馆翻阅资料,撰写了《野史说李自成之死》,结合正史记载撰写《闯王陵志》,成为李自成研究最有权威的资料之一。
三
有人说,毛彦斗就是个“文化痴人”,“痴”到什么地步?
那些年,毛彦斗一双眼睛只盯旧书市场,平常也打听些文化人信息,及时抄录报刊杂志中有用的史料,还向本县的古物玩家、废旧回收站回收涉及李自成的史料。
他说:“热天去废品收购站淘东西,异味扑鼻,每征集一份史料无不费尽周折。走过街头,看到一件衣服,几次都舍不得买,若是看到一本中意的书会立即买下,生怕失之交臂,对特别有用的书不惜千金也要淘来。”
从事文化工作多年,毛彦斗最先是靠两脚行走,后来有了自行车,一直骑到报废,再后来坐公共汽车下乡,再徒步,通山县每个村组的每一个旮旯都走到了。通山的鼎、钟、马镫、香炉、铁磬、铜器、印章异常丰富,他一一拍摄收集整理文字,还对各地石器、石窟、石洞、碑刻、匾额、石雕等的方位、特点,一一详尽记录,几乎涵括了通山县的天文地理。对通山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毛彦斗也没放过,比如《通山七百年灾情》的小册子,就能很好地供人铭记与参考。
有故纸堆钻不厌其烦,有陋室居住心满意足。毛彦斗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早年租住在老城罗汉湾,之后搬到圣庙的偏房住了若干年,风雨飘摇中翻书写字,日子就这么老了。
2011年,政府打造圣庙,他从那间陋室搬到了圣庙斜对门的廉租房。这样子,他很满足,说还可以一出门就看到圣庙,感受到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盛景。
记者来到毛彦斗的40平米廉租房里见到他时,他脸色好,耳朵灵,思路清。他说这是因为心情平和,“现在蛮简单,每天吃些五谷杂粮。还到白鹤山下的小桥走两个来回,一万步呢。”
一进门,立即让记者感受到他家浓烈的读书氛围。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一摞足有半人高的报纸,角落里也堆放着一捆捆书籍。除了客厅,卧室里放了书架,书架上的书满满的,不少书没地方放了,只好放在了地上。
随行人员告诉记者,“毛彦斗先生的书架上可都是宝贝,很多资料只能在他家找到。”
问到家人,毛彦斗说两个儿子在外地经商落户,孙子也参加工作了,可自己舍不得离开通山。他说人一走,那么多书籍资料就没有个主了。好在女儿嫁在当地,来一趟十来分钟,不时送点水果牛奶与菜蔬来。
“有人说,搞了一辈子本土文化研究,至今穷得只能住廉租房,值不值得?”
“别人赚钱快乐,我搞文化,更有乐趣。” 毛彦斗说,他这一生很幸运、很值得,也很充实。
让他最高兴的是自己也算“著作等身”。自费出版印刷《自成春秋》《通山金石》《毛彦斗杂论文集》等十多本书籍资料,投入的钱至少在十多万。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
去年毛彦斗还学会了简单的上网,打开平板电脑一搜,毛彦斗的页面有60多页,老人觉得真是太神了,自己也算是名人。从他的神态与语调中,那如山般沉重的付出,极为清贫的生活,似乎早已云淡风轻。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安区文旅局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孟翠芳(通山)楚王山革命烈士纪念园位于通山县南林桥石门村,纪念园的广场正前方矗立一幅巨大的雕塑,鲜红的火炬做背景,预示...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通山始终高举“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大旗前行,步伐铿锵,作为不断。为实现...
1927年8月,通山农军参加鄂南暴动,以夏桂林为主任的暴动委员会,迅速占领县城并成立了全国最早的一批红色政权——工农政府委...
许爱琼(嘉鱼)从通山采风归来,已是深夜,一个人仰望这寂静的星空,没一丝的睡意。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燎原到通...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宋文虎、通讯员焦阳、郑梦溪报道:2日,记者沿着核电路前往隐水洞,道路两侧花草丛生,远处青山烟...
咸宁网讯(通讯员施仕寨)4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石玉华,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洪豪赴武汉市与鄂旅投公司成功签...
曹荷香(通山)你总以阳光的姿态呈现出现在哪,哪里便有了温暖寒冬,北风匆匆地来去我是阳光下的影子你,是否听到我心底种子破...
咸宁网讯记者宋文虎报道:13日上午,市政协主席曾国平来到通山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集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咸宁网讯通讯员柯昆鹏报道:12月22日,朱旋农名师工作室对口通山实验高中开展结对帮扶送教活动。通山实验高中化学教师纷纷表示...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宋文虎、通讯员汪延煜报道:11月25日,通山县大畈文教特色小镇项目签约仪式在县招商和投资促进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