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文娱动态 >> 正文

人与书的美好“相遇”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2-11-21 16:03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欢

采访时间:11月5日

采访地点:九重锦小区

悦读分享人:张晓磊

我最近在重读鲁迅作品集。

提到鲁迅先生,相信大家对其作品都耳熟能详,甚至熟背于心。《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幸福》《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药》……学生时代,我们读过太多鲁迅先生的作品。

小时候读鲁迅,只有一个感受:读不懂。这种感受,用一句现在的网络用语,可以贴切地形容:不明觉厉——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

印象最深的要数鲁迅先生的《秋夜》。他在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尽管这篇象征意义浓郁的《秋夜》,以其犀利的笔风、精致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引领了一代风范,可同学们关注的目光却全在这第一句上。

大家都在想,要是在作文里这么写,不得被老师教训呀?为什么鲁迅就能这么写?耳旁仿佛响起语文老师的声音:病句,这是病句。

的确,这话读起来是有些别扭的,又有些像是孩童痴儿的废语,但是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放在当今这是病句,可结合鲁迅的那个时代,这就是钢铁一般的誓言。

疑惑不解是一方面,更让学生们恐惧的是,但凡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总是“朗读并背诵全文”,再不济,也是背诵好几个大段落。我们总是苦着脸,毕竟背诵怎么也看不懂的文字,是难上加难。

如今,我已年过三十,又开始重读鲁迅作品。这是一个偶然的念头,我能读懂鲁迅了吗?我想试试。

读完《幸福》时,我终于体会到,从前语文老师讲课文时,敬佩的语气从何而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仅是一个絮絮叨叨的怨妇形象,更代表了当时旧时代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读完《孔乙己》,我终于感悟到,孔乙己不仅是个读书人,更代表着下等阶层的人民。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

鲁迅先生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把孔乙己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反映了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

这些,都是我儿时不曾读懂的。

这时,我想起作家余华在访谈中谈到的:“没到和一本好书相遇的时候,读了也是白读。我和鲁迅命中注定是在35岁相遇,而不是10岁。”

好书与读者的相遇,是需要时间的。

在余华看来,直到35岁,他才真正与鲁迅相遇。35岁之前,他没有认真读过鲁迅,鲁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远处一个伟大的存在。35岁那年,他打开了《狂人日记》,第一段中,鲁迅用一句话勾勒出狂人的精神状态。仿佛身体过电一般,余华直呼“太牛了!”。后来,《孔乙己》的描写,又再一次震撼到他。

因此,余华对年轻人给出阅读建议:想读什么就读什么。重点在于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感受、有所判断。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么哪怕这本书,所有人都在说他有多么好,也要把它放下。

我总算明白,阅读虽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让我们可以接纳各种各样的没有过的经历,感受没有产生过的情感。但前提是,这本书跟你相遇。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朗诵艺术家协会—— 让静止的文字展现声律之美
下一篇: 遇见,穿汉服的你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