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欢 |
采访时间:11月5日
采访地点:九重锦小区
悦读分享人:张晓磊
我最近在重读鲁迅作品集。
提到鲁迅先生,相信大家对其作品都耳熟能详,甚至熟背于心。《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幸福》《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药》……学生时代,我们读过太多鲁迅先生的作品。
小时候读鲁迅,只有一个感受:读不懂。这种感受,用一句现在的网络用语,可以贴切地形容:不明觉厉——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
印象最深的要数鲁迅先生的《秋夜》。他在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尽管这篇象征意义浓郁的《秋夜》,以其犀利的笔风、精致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引领了一代风范,可同学们关注的目光却全在这第一句上。
大家都在想,要是在作文里这么写,不得被老师教训呀?为什么鲁迅就能这么写?耳旁仿佛响起语文老师的声音:病句,这是病句。
的确,这话读起来是有些别扭的,又有些像是孩童痴儿的废语,但是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放在当今这是病句,可结合鲁迅的那个时代,这就是钢铁一般的誓言。
疑惑不解是一方面,更让学生们恐惧的是,但凡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总是“朗读并背诵全文”,再不济,也是背诵好几个大段落。我们总是苦着脸,毕竟背诵怎么也看不懂的文字,是难上加难。
如今,我已年过三十,又开始重读鲁迅作品。这是一个偶然的念头,我能读懂鲁迅了吗?我想试试。
读完《幸福》时,我终于体会到,从前语文老师讲课文时,敬佩的语气从何而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仅是一个絮絮叨叨的怨妇形象,更代表了当时旧时代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读完《孔乙己》,我终于感悟到,孔乙己不仅是个读书人,更代表着下等阶层的人民。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
鲁迅先生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把孔乙己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反映了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
这些,都是我儿时不曾读懂的。
这时,我想起作家余华在访谈中谈到的:“没到和一本好书相遇的时候,读了也是白读。我和鲁迅命中注定是在35岁相遇,而不是10岁。”
好书与读者的相遇,是需要时间的。
在余华看来,直到35岁,他才真正与鲁迅相遇。35岁之前,他没有认真读过鲁迅,鲁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远处一个伟大的存在。35岁那年,他打开了《狂人日记》,第一段中,鲁迅用一句话勾勒出狂人的精神状态。仿佛身体过电一般,余华直呼“太牛了!”。后来,《孔乙己》的描写,又再一次震撼到他。
因此,余华对年轻人给出阅读建议:想读什么就读什么。重点在于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感受、有所判断。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么哪怕这本书,所有人都在说他有多么好,也要把它放下。
我总算明白,阅读虽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让我们可以接纳各种各样的没有过的经历,感受没有产生过的情感。但前提是,这本书跟你相遇。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朗诵艺术家协会—— 让静止的文字展现声律之美
下一篇:
遇见,穿汉服的你
○王恬余华,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冷酷”的作家。余华用他那冰冷笔调,不动声色的让我们目睹了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死去...
本书为安杰伊·瓦伊达传记,描写了瓦伊达的生平经历,同时也描写了其电影风格的转变,反映出20世纪电影史的变革历程。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陈希子、通讯员王军报道:日前, , 2020年全省计划生育协会战“疫”好新闻作品评选结果揭晓,嘉鱼县融媒...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周春芽的《春天来了》17日晚拍出8625万元(人民币,下同),大幅刷新其作品拍卖纪录。作为该场封面作品的《春天...
(记者刘江伟,文艺报记者黄尚恩、李晓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结果23日在京揭晓, 《西南边》、《青色蒙古...
咸宁网讯记者马丽、周莹报道:26日,青龙山之恋·畔山林语摄影书法大赛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初评、网评、终评三个评审环节...
我无以回报,唯有笔耕不辍,期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我的忠实读者,回报来自远方的鼓励和祝福。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朱亚平报道:7日, ,该协会近日正式启动了“同心战“疫”守望香城”咸宁市抗疫主题朗诵短视频征集典藏活...
咸要网讯通讯员徐世聪报道:“受疫情影响,新书昨天才到,现在正在联系网上商城出售中……”13日,通山县乡土作家袁丽明说。...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朱亚平报道:近日, ,该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前,举办2020年庆“六一”全市少儿美术作品及网络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