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朱国平 张长征
|
朱桂生是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村人。他自小就爱画画,不管生活如何变迁,画画成为他一生最炽热的追求。他的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大奖。盛夏时节,一起相约走进朱桂生的水墨风景中,赏丹青气韵,看繁花开遍。
与画结缘收获满满
“生活是贫者,精神是富人。”这是朱桂生逐梦丹青人生路的座右铭。
朱桂生64岁,字秋石,2016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并取得毕业证。现为湖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咸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通山县美术家协会会员。
翻开朱桂生的履历,是一连串的荣誉:2018年曾获得中国艺术大赛举办的第十届国画、书法大赛三等奖。2019年10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新丝绸之路》杂志社举办的书画展上,获得国画金奖和二等奖。2021年5月,朱桂生获评国家一级美术师资格证……
朱桂生满满的荣誉背后,是他朝乾夕惕的勤学之路。
无论是孩提时代在高湖上畈湾,还是到陕西华阴兵营,亦或是在县硅厂,最后乃至于下岗后漂移不定四处讨生活,多年来,身边的人们或许不记得朱桂生务过农、当过兵、开过车、教过书,但大家记忆最深的是,朱桂生是个画画的。记得他任何时候身上都带着个写生素描本,随时随地画几笔面前的山或水或鸟,都活生生的。
朱桂生自小就对画画如痴如醉,他记得童年,常坐在牛背上看蓝天的白云,每次画画的灵感来了,他就用手指挥舞着把蓝天当成画纸,尽情愉快地书画,直到淋漓尽致,听到一声牛哞声,才从“画景”中惊醒……
朱桂生13岁时,他就开始动手作画了,那时电影《鸡毛信》很火,朱桂生对电影中的海娃特别钟情,将连环画《鸡毛信》中的海娃用白描画在自家堂屋的墙壁上。于是堂屋里常常挤破人头,夸说:“桂生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乡里迎来送往,经常有民间画匠就地挥毫泼墨,久而久之,朱桂生和画匠师傅们也熟悉了,让他们画画时顺带着教教自己,练习绘画技巧,为他以后在美术道路上稳扎稳打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
临池不辍苦练画技
时光荏苒,年轻时的朱桂生在部队当了兵,恰逢陕西省美术学院教授黄申发、张之武带学生写生。真是渴时一滴如甘露,一有空朱桂生就黏着这些老师学生们,端茶倒水、写生。
张之武教授特别送了朱桂生一些写生的纸笔,说:“你这么喜欢画画,那就要一直往前走。我一定带你去见见中国著名美术大师刘文西。”后来果然两次带朱桂生到西安拜见刘文西。
刘文西中国人物画泰斗、黄土画派创始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一般是不随意“收徒”的。
刘文西看了朱桂生的画作,当面嘱咐张、黄二位教授:“小朱有灵气,你俩多多辅导辅导他,就当是我们西安美术学院的编外生吧!”随后送他市面上很难买得到的巢勋临本《芥子园画传》,勉励有加。
就这样,两位老师非常惜才,将学院油印的教材一本一本寄给朱桂生这位编外学子。
画画凭的是真才实学。退伍后,朱桂生又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函授班,四年苦学苦研,使他从蹒跚学步走上了灵感创作的快车道。
2017年,朱桂生拜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孔奇为师,先后加入咸宁、通山美术家协会,通过学研,艺术造诣有了巨大的进步,他开始主攻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
朱桂生深知,画画不是照相,而是在人物山水间注入灵魂。他的小品《烟生知岸近 水净觉天秋》不但有乡间浓郁的烟火气,而且注入了自己独立寒秋淡泊人生的感悟,不但让人看到乡间大美,更是一副心灵净化剂。
宝剑锋从磨砺出,画笔神自苦寒来。家里房间不够,客厅就是朱桂生的画室。
饭桌上搭张大木板,朱桂生每天不到五点就起床,画上三个小时再出去讨生活。晚饭后全家人都必须到卧室去看电视,将客厅让给朱桂生作画,每每至深夜甚至凌晨。
就这样,几十年了,朱桂生每天大约就只睡四五个小时。
画笔在山水间“造梦”
妻子也是下岗职工,无奈对他说:“你这红红绿绿的能换来钱吗?儿子上学要钱,柴米油盐要钱,你缺的是钱,缺的是心眼啊!”朱桂生的歌唱得好,时不时来一句闽南歌调侃一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朱桂生为福建通山商会画了《八骏图》,义卖得1.2万元,让商会全部捐给困难学生。守得云开见月明,有几个人看中了他的画作,愿意代为售卖。
一夜间,朱桂生的名字走出了村庄、满城皆知,飞出了大山,神州共晓。同时,他的作品也随之走红,电话求购声不断,门庭求画者甚众。
朱桂生恍如梦中,回想起四十多年的绘画之路,面对大山,放声痛哭。
绘画不易,形成个人的绘画风格更不易,这是需要一种理念,也就是一种创新。
如何在绘画中融入西方艺术元素,掺入军人血性的品质,朱桂生坚定走上一条以水彩画与中国画的水乳交融、两相依存的理念路子,在中国画中以传统美学的意境,挥洒色彩,使他的中国画中又充满了水彩画的笔墨韵味。
朱桂生又以自己特有的信念,运用笔墨技巧在水彩画中又融进中国画的运用特色,用水彩画的肌理技法去充实中国画笔墨,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彰显水彩画的特点,以一种独特的军人“狼性”,构成自己的“老兵一派”。
几十年如一日,朱桂生一心画画,他的画融合了名家之美,精致所成,已立自己独特画风,作品纷纷被美术馆、展览馆、众多典籍收藏。
艺术无止境,朱桂生希望自己的画技会越来越精湛,画作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下一篇:
嘉鱼县高铁岭镇文化驿站免费开放
作者:肖潇(青年画家)“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秋老虎”的余威让天气变得闷热、干燥,因此,人们选择在处暑这一天煎药...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胡剑芳、通讯员罗利民报道:7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党史·跟党走·担使命”咸安区美术书法...
在鄂南一批中青年画家中,严运利无疑是一位佼佼者。我读过他的不少画作,也观摩过他的作画过程,从中分享了他的审美愉悦,亦...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柱报道:21日,百部精品微电影系列工程“中国画·画中国”文化扶贫艺术电影《三界外》,在崇阳...
《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意]翁贝托·埃科著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非典型生活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假期,...
《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曹磊杨丽娟著 内容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阮泽华、通讯员王昭报道:昨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大美中国灵秀咸...
咸宁网讯(记者陈志茹 特约记者胡剑芳 李星 通讯员孙世芳)云雾中的宝塔、山中含笑的万亩野樱花,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海、典...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从我们入住的宾馆到位于格尔木市郊的唐古拉镇长...
“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万元,同比增长14.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