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恒(咸安)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文章,这消息像一声春雷响彻天地,唤醒了许多人尘封已久的“大学梦”,点燃了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对于当年渴望读书的“老三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喜讯。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参加高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年我31岁,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了。我在一所乡里的中学里担任教导主任,又兼毕业班的语文教师,特忙。按上面招生规定,三十岁以下的“老三届”毕业生可参加考试,而我已经31岁了,显然在规定的范围之外。上面能批准我参加考试吗?加上许多功课已丢11年之久了,短短的时间内能捡得起来吗?由于这二种顾虑,我虽有强烈的参考欲望,却不敢为之。
然而不少老师和朋友鼓励我,说你已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了作品,就凭你那些作品,也许能破例让你参加考试的。临到报考的最后一天,终于在老师和朋友的劝导下,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最后一个报了名。名虽报了,但我仍不敢相信上级教育部门能批准我参加考试。后来,县教育部门终于批准我参加考试,等拿到参考通知书时,我才开始复习功课,这时离考试仅仅只有一个月时间了。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既要负责全校的教务工作,又要担当两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能有多少时间复习功课呢?可请假复习,工作又无人顶替,只能利用空余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复习。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复习提纲多如牛毛,我仅仅选择了一套文科的复习资料。我将所有的考试科目从初一到高二(当时没有初三、高三)的课本安排在三周全部复习完毕,并作好重点笔记。然后再在一周时间内总攻重点、难点。那段时间我的精神特好,白天工作,晚上常常复习到转钟两三点,不知疲倦,一切按计划进行。
那年初冬,我到马桥中学参加了高考,自我感觉作文《学雷锋的故事》写得得心应手,而其它科目一般化,我已丧失了被录取的信心,但能参加高考我已心满意足了,祖国还把我们“老三届”记在心中,我聊以自慰。
真没想到,次年春,一封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我手中,我被录取到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中文科。当时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在我与我任教的学校的全校师生告别的时候,我热泪盈眶,泣不成声。
告别我乡间的妻子,亲吻我3个幼小的孩子,我背井离乡走进大学校门。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班上的同学百分之八十是二十五到三十岁的老学生,我才听说年纪大些的学生不管成绩多好,大多安排在地方大专学校。后来我们还发现许多老师比我们的年纪还小。甚至原来是我们的学生,现在竟然当上了我们的大学老师。看到这些我们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历史的错位感和时代的滑稽感。对于这些我们并没有怨言,我们深深体谅祖国,感激祖国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关怀,虽然年纪大了,家庭负担很重,学习也很吃力,但我们仍十分吃苦,决心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
三年后,我们毕业了,奔赴各个岗位,有的进了行政机关,而大多数进了学校。我们班40来个同学,有1个成了正部级干部,有3人成了厅级干部,而大多数成了大学、高中的骨干教师。有一个还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有一个同学毕业不到一年时间,因患不治之症离开了人世。现在,我们这批恢复高考后的老三届学生大多数退休了,但我们深信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希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