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新
源于“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的蛊惑,也源于邂逅记忆,我再次走进白云潭。
白云潭处于崇阳县天城镇河田村,清澈的隽成“S”形蜿蜒而过。爬上索道山,可以看见白云潭,隽水河,冷家洲,环绕河流与岸边山峦田野,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阴阳大极图。印象最深的是白云潭的水。潭水是满的。站在河边,看着潭水,微风吹来,潭水荡漾,荡得像河水溢上河堤,溢上人的心头。潭水是绿的,潭深不见底,潭水与岸边青山相映成趣,像是一块绿色的宝玉,惹人喜爱。潭水是墨的,每次邂逅,雄壮青山,碧绿河水,轻摇渔船,歪斜炊烟,还有岸边嬉戏小孩、綄沙妇女、挑水老人,形成一幅美丽乡村水墨画。
白云潭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岛,与县城直线距离其实只有8公里左右,居住在白云潭的人们,曾经这里进入全部靠轮渡,因为交通不便,导致村民生活困难,平均收入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
2015年白云潭大桥(崇阳六桥)建成通车,这是崇阳县唯一一个最后通车的地方,行至桥头,二春提议下车步行过去,该桥全长400多米,宽11.5米,总投资3600万元。漫步桥上,碰见当地一对年近70岁的农民夫妻,在拉家常中得知,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能见到白云潭修桥,自从大桥通车以后,她们夫妻两个每天没事都要到桥上来回走几趟,老大爷说他们既不是锻炼,也不是养生,只是单纯的高兴,我望着老人们蹒跚过桥的背影,有一种感动在心里沸腾,为他们满脸皱纹的笑容,为他们的期盼实现,为他们的梦想成真,为他们对大桥淳朴的感情。抬头白云飘飘,低头河水悠悠,脑海里突然跳出毛主席的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走过桥头,继续驱车弯上一条黄土路,该路路面正在硬化中,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到了目的地,锁车步行,只见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摆放着一条小船,曾经就是这些小船载着白云潭的乡亲们进城采购、走亲访友。随着大桥的贯通,现在各家各户都是以摩托车、小桥车代步,白云潭除了渔民以外,大部分小船都被搁浅在家门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更是一段村级发展史的见证。
我们走上大堤,堤坝直接隔断了水域,让上游形成一个平湖,郑兄说这湖曾经是无名湖,自从白云潭土生土长的科学家郑日恒在201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空间推进委员会委员”以后(注:郑日恒是中国第一位在该机构任委员的专家),村民们就自发将该湖命名为“日恒湖”,这是的白云潭人的骄傲,更是崇阳人、咸宁人、湖北人乃至全中国人的骄傲。
傍着日恒湖的是黄沙港,对面的丁家古民居建于元末明初,前依黄沙港,后靠舵形山,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显然特别害怕地质灾害,一旦山洪暴发,会遭受泥石流和洪水的无情蚕食。1992年,在政府主导下,丁家湾人全部集中移民搬迁到了上游安排平坦的地方,留下的老屋经过这么多年风吹雨打,特别是历经了2015年6.02洪灾以后,基本垮塌,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只有横七竖八的石柱子、石门、石墩静静的躺在山脚下,默默述说时代的变迁。
带着唏嘘,我们站在黄石港的小桥上,一叶扁舟从远处漂移过来,船主是玉姐姐同学的哥哥,正在下网捕鱼,他热情邀请我们上他的小船。泛舟黄沙港,夏风暖暖携带云彩,白云飘飘倒影湖中,鸭子在芒花、芦苇花下嬉戏,可谓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回城的路上,我一边听着姐妹们讨论着那山那水。一边感概着,我坚信,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场独特的美,无论是一座城市、一栋建筑、一个村庄、还是一个人。
灵秀白云潭,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单位:崇阳县残联)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