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渭(通山)
杜鹃,多么圣洁而美好的名字,你是大地的赤子,是春天的使节,是温馨与吉祥的象征。
融融春日,在幕阜山麓,在革命老区冷水坪,每当春花斗艳之时,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火焰般燃烧,朝霞般绽放……那景象,如诗如画,令人如醉如痴。君不见,这幕阜山的杜鹃花,红得透着曙色,红得就像当年红军战士帽上的红五星。给人力量,给人无限遐想;她,象征旗帜,象征火焰、象征烈士殷红的鲜血……
横亘湘鄂赣边境的莽莽幕阜山,磅礴于鄂东南大地,极目远眺,恰似巨龙腾跃,苍茫中透出壮阔与雄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罗荣桓等开国元勋曾几度饮马幕阜山,领导鄂东南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的组织,播撒革命火种,壮大工农武装,从而创立了鄂东南首个苏维埃政权。当年,先辈们的足迹遍及九宫山等幕阜山主干脉。民间传说,那些年,幕阜山杜鹃花花事格外繁盛,开得多彩多姿……
民谚有云:“杜鹃花开好运来”。自那以后,鄂东南地区的革命火焰越烧越旺——工农运动此起彼伏,游击战争如火如荼,幕阜山的杜鹃花开得一年更比一年俏。冷水坪,这个幕阜山麓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八十多年前,这里狼烟四起,旌旗猎猎,曾是苏维埃的故乡,鄂东南革命的中心。她,永远是通山乃至整个鄂东南人民心中的圣地。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追思,我们踏寻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从中搜集到许多当年红军战士浴火重生的动人故事。想当年,英雄的红三师、红十六师的将士们驰骋于湘鄂赣边境,拼杀在鄂东南大地,那血染沙场的一幕幕,令我的心震颤不已。在那峥嵘岁月里,短短几年间,红军战士历经了大小数十次惊心动魄的血战,数以千计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滋养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疯狂围剿,从而胜利保卫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
难忘冷水坪的硝烟,难忘老虎洞的厮杀,难忘三界尖的岁月,更难忘胡梓、陈寿昌、叶金波、谭质夫等师级指挥员血染的风采……在冷水坪,假如你置身于农家寻常巷陌,你会不时听到诸如“生命泉”、“红军桥”的传奇故事。
甲戌年大旱,庄稼一片枯焦,红军战士心如汤煮,日夜忙活着为老百姓寻找水源,掘泉打井。谁知此事却招来个别地方士绅的“忌恨”,竟以切断一方“龙脉”为由,唆使一帮流氓地痞寻衅闹事,械斗中,曾有一名红军战士被无辜夺去生命……“生命泉”即由此得名。
红军桥的故事更是感人。癸酉年夏初,连日大雨倾盆,致河水暴涨,冷水坪通往河东的一座危桥被洪水冲毁,并溺死一名过河的少年,此事引起当时军政领导的震惊。待汛期过后,新组建的红十六师从下属的独立营抽出十余名红军战士,着手掘基新建一座石木结构的小桥,百姓闻讯踊跃献工献料。桥墩奠基那天,师政委亲临实地指导,不料当几个桥墩即将完工时,部队一声令下,立即出师平江、浏阳等地。途经崇通边境老虎洞时,却意外遭遇国民党三十三师的阻击,激战一个通宵,双方伤亡惨重。随军出征的省委书记陈寿昌当场牺牲,参与建桥的十几位红军战士,伤亡过半。
当地百姓后来不无惊叹地描述,当年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老虎洞周边的几个山头,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部队撤返后,未经充分的休整,带着战争的伤痛与疲惫,战士们又投入了巩固根据地的战斗,并留下部分士兵与当地群众一道完善架桥事宜。小桥竣工后,群众将其命名为“军民连心桥”。
当年,红军战士与老百姓心心相印、生死相依,老百姓把红军当亲人。他们宁可自己啃红苕,咽野菜,忍饥挨饿,也要将最好的粮食、盐巴节省给红军……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一九三五年夏,鄂东南领导机关率红军独立团退守海拔千余米的三界尖(幕阜山支脉)住山洞,吃野菜,露宿风餐,两百多红军将士每顿仅三斤大米熬汤喝。数九寒冬,稻草树叶便是他们的铺盖,半年多的光阴里,我们的战士竟未吃上一顿饱饭……还要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
凄美的传奇,英雄的史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正是当年我们红军战士赴汤蹈火,抛头洒血,才成就了今日中华的不屈脊梁,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
他们,不正是这杜鹃的化身么?
年年岁岁,冬去春来,春日的幕阜山,郁郁葱葱,广袤的鄂南大地,孕育着生机一片,幕阜山的杜鹃花又开了。她用先烈的鲜血浇灌,映照着今天的幸福生活,开放着美好未来的殷殷期待与执着的追求……烂漫山野,红霞满天。
编辑:che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