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离骚》,缅怀古人
龙舟竞渡 两岸欢呼
选粽叶
染彩蛋
天伦之乐
娴熟的手艺
吃粽子,端午节之乐
3日,嘉鱼县牌州湾镇王家巷5组,51岁的肖德荣正坐在自家门口专心包粽子,动作很娴熟,她的面前挂着一大串刚刚包好的粽子。1岁半的外孙周雪莲坐在她身旁,摆弄着几片粽叶,有模有样地学包粽子,样子甚是可爱,逗得在场的人一阵阵捧腹大笑。
“粽子包得差不多了,儿女们今年都回来过端午,我们很高兴,一个多星期前就开始准备了。”肖德荣笑着说道。
肖德荣的丈夫朱志泉则在后院里洗咸鸭蛋,身旁放着一个篮子,已经快装满了,少说也有五六十个。
“这么多鸭蛋吃得了吗?”见到一脸疑惑的记者,朱志泉说:“估计一人两三个就没了。”
原来,朱志泉家是四世同堂,上有70多岁高龄的双亲,下有刚满月的孙子,一家上上下下有10几口人。
“老朱,咸鸭蛋洗好了就拿过来,和粽子一起煮。”妻子肖德荣端着满筲箕的粽子来到后院,冲着朱志泉喊道。
朱志泉起身将咸鸭蛋拿进厨房,和粽子一起放进锅里,打开煤气,煮起来。
朱志泉的母亲耿良云今年已经73岁了。据耿婆婆回忆,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自己包粽子,染彩蛋、挂菖蒲,村里还组织划龙舟,全村的人都去看,“可热闹呢”。
老人正说着,只见朱志泉夫妇搬来凳子,将几把扎好的菖蒲、艾草、紫苏等挂上门窗。
“听母亲说,这东西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我们每年都挂。”朱志泉说。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肖德荣将热气腾腾的粽子和鸭蛋端到了堂屋桌子上。
“爸,妈,您俩老先尝尝我的手艺好不好。”拿来碗筷,肖德荣便和丈夫一起给父母亲剥粽子。吃着儿媳妇亲手做的粽子,俩老的脸上溢满了开心的笑容。
吃完粽子,耿良云将涂着五颜六色的鸭蛋放进一个由五彩绳编织的蛋袋里。原来,这是给曾孙周雪莲的礼物。小雪莲似乎很喜欢这个礼物,翻来覆去地玩耍着那个五彩蛋。
离开朱志泉家来到县城,节日气氛甚是浓郁。各大集贸市场里,商贩将自己采摘来的粽叶扎成把,漂在水里卖。更有一些小贩吆喝“现包现卖”,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嘉鱼县实验小学的教学楼前,千余名小学生正冒雨加紧排练。他们齐声诵读屈原的《离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端午节。
记者手记:传承需要创新
粽艾飘香,龙舟鼓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端午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并不“感冒”,“可过可不过”是他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在农村,抱这样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淡化,不得不令人反思。对待传统节日,我们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开放与国际交流的扩大,有些年轻人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相反,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被商家炒作,为不少年轻人所追捧。
虽然国家自2008年起,将端午与清明、中秋一起定为法定节假日,为端午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仅仅设立法定节假日还远远不够。
群众是传承文化的主体,保护传统节日需要他们广泛参与。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好、开展好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从当地实际出发,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地举办活动,营造氛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一传统节日文化。
(栏目主持人:张大乐 记者:张大乐 夏正锋 特约记者:江开群 通讯员:谢聃)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组图:鄂南第一高山村
下一篇:
组图:一份坚守 一份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