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惠的妻子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雇工们个个干得认真又开心
托盘育秧,省时省力,还能增加收成
查看早稻生长情况
天没亮就要出发去接雇工
农忙时,老谭总是亲自上阵
和雇工一起吃饭
他,从17岁下田,默默耕耘30多年,没有离开过深爱的土地;他,从湖南辗转湖北,凭着苦干实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种粮大户。他叫谭加良,乡亲们习惯叫他老谭。在老谭看来,种粮,也能闯出一番天地。
5月27日凌晨3点,咸安区向阳湖镇原种场3组一片沉寂,天空星光稀疏,偶尔会听到几声虫鸣蛙叫。
当乡亲们还沉浸在梦乡时,原籍湖南益阳的老谭和妻子田金莲已起床洗漱完毕。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四天起早了。他们要在天亮前赶到嘉鱼县潘家湾镇,把20多个“雇工”接来插秧,因为他承包的100多亩中稻必须在5月底全部移栽完毕。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才开到潘家湾镇金水村村民胡继长家门前,老谭敲了几下门,不一会儿,灯亮门开。
今年50多岁的胡继长已经在老谭的承包田里帮工了10多年。每年农忙时,都是他来召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一起去老谭的田里忙活。
大约半个钟头,20多个村民陆续到齐后,老谭启动车子返回。
车子路过甘棠村,村民们下车在路边简单过早,老谭夫妇则在路边的菜摊捎上肉和菜带回去,雇工们的午餐晚餐他们全包。
来到老谭家的田边时已近6点,好在大部分的雇工都是“常客”,不用老谭交代很多,雇工们已分成几个小组忙开了:拔秧的、挑担的、分草绳的……一切井然有序。
“这只是其中的一拨人,还有10几个人是在本地请的。”趁着大伙忙碌,老谭跟我们聊了起来。
“我们2002年来到这里承包时,这里的田都是荒田。”老谭的妻子田金莲插话说道。凭着他们30多年的种田经验,他们硬是将曾经的荒田改良成现在的沃土,亩产量逐年增加。
10几分钟后,另外一拨人也陆续赶到,加入到插秧大军中来。
“现在已承包了170亩稻田,早稻种了70亩。”老谭说道。这些田对于身患糖尿病的老谭来说能种下地着实不易。
“我承包的田虽说面积大,但不是集中连片的,搞机械化插秧不好操作。”老谭说,这是困扰他多年的难题,他正在积极地跟原种场里的其他承包户协商,争取能将承包田集中在一起,便于机械化作业。
12点多左右,午饭时间到了,老谭夫妇跟着大伙一起围桌吃了起来。
“老谭他们家很实在,我们在这里搞个把星期,天天有肉吃。”雇工廖娥香的话引来大伙的一致认可,都夸田金莲的饭菜做的好。
吃完饭,老谭带着大伙来到田边,雇工们走下田劳动,老谭则站在田埂上,点上烟,看着稻田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若有所思。也许,他正憧憬着秋天丰收的景象。(记者 夏正锋 通讯员 汪亮 )
记者手记
30年,收获的不仅是效益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这片土地是有感情的。”质朴、简短的话语,道出了庄稼汉老谭30多年坚持种粮的心声。
然而,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他却喜中有忧:如今农村里种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雇工也越来越难请了,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多少人在农村种粮?
在去年12月召开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被列为今年六大主要任务之首。
像谭加良这样的种粮大户,虽身患顽疾,但依然坚持种粮。这份坚持,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效益,更有一份社会责任。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组图:情系国土”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下一篇:
组图:严洲洲村百年传承龙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