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益来,崇阳县石城镇一名普通文化人。
15日一早,龚益来冒着寒风,骑着自行车来到方山村,在一栋夯土墙、灰砖布瓦的老屋前,四处搜寻有特色的农具、生活用品。
下午,龚益来又到附近废旧物资市场转悠,希望淘到有价值的宝贝。如此寻寻觅觅,就是要让他的民俗馆丰富起来。
走进龚益来创办的民俗馆,120余件物品一览无余。蓑衣、马灯、龙骨水车、织布机、草包机……这些浓缩了鄂南上世纪农耕经济生产生活的物品,凝聚着一位基层文化人的全部心血。
馆内大大小小的物品,都细心的标注好名称、用途、历史及其俗语,让参观者一目了然。每当有参观者进来,龚益来都热情接待,并详细讲解每件物品的历史及故事。
龚益来在基层干文化工作41年,现为石城文化站站长。一次参加市文物考古培训班学习后感叹:文物不可再复制,消失了就不会再有。于是,他心中有了一个愿望,一定要收集有意义的文物。
特别是近年来,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一个个村落开始消失,一件件老物品正迅速消亡。龚益来终于坐不住了,从2008年开始,他便奔走于石城山水之中、乡村之间。
月工资仅有1000多元的龚益来收集老物件,并不那么容易。2009年,收集清朝道光年间的龙骨水车,因前期收藏投入手头困难,又担心收藏晚后,水车被毁坏,便从女儿手里借了一千元,才收藏到这件镇馆宝贝。近期,一件民国时期打稻谷的风车,因价格原因,也使他难了心愿。
6年来,龚益来自己花费2万多元,地毯式搜罗着石城镇的每个村庄,尽力用实物还原这座古镇的民俗文化,让村民们来感受“穿越时空”之旅。
“这些都是实物历史啊!随着科技的进步,上世纪非常普通的物品,后来被束之高阁、丢弃或烧毁,现在很难见到,以前打稻谷的风车,石城镇就有三千多部,现在仅存3部了。”望着满屋的古香古色的宝贝,龚益来感慨万千。
龚益来今年将正式退休了。他说,他将有更多时间去清理和维修这些老物品,也有更多机会下乡收集民俗文物,收集范围也将扩大至崇阳高枧乡、通城偏远的农村,以了自己的心愿。
记者手记
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终日不知疲倦地奔走在乡村;一个人有多大的毅力,可以创办和坚守一个农家博物馆。
龚益来单枪匹马创办民俗博物馆,彰显了一个基层文化人朴素本色和责任担当。曾经为我们生产、生活做出极大贡献的民俗物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视线。因为龚益来的关注和付出,才使它们在民俗馆内重获新生,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
“了解过去,珍惜当下”是龚益来办民俗馆的初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馆藏和展示这些民俗物品,就是要让年轻一代真实感受祖辈们曾经的生活,敬仰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记者 张大乐 陈红菊 通讯员 杨浩)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行摄生活第52期
下一篇:
组图:乡村遍开文明花——咸宁市“一五一十”工程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