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中国移民史》再版增加百万字 浓墨重彩书写中国人口迁移 20世纪中国移民潮与国家命运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22-03-17 15:36

《中国移民史》再版了,字数增加了约100万,由6卷扩充为7卷。

该书对于20世纪所发生的历次重大移民运动,包括清末到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运动,抗战时期的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边疆建设移民、全国水库移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移民等,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探究。

■ 兵连祸结 灾荒性移民在20世纪上半叶占很大比重

今天说到“移民”二字,我们常常联想到国籍、护照、边境等等。但是在学术界看来,那些跨国界移民,充其量只是移民的一小部分;完整来说,只要是具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都是移民;其中规模巨大的,数量级常在百万以上;影响深远的,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乃至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

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移民活动中,灾荒性移民占了很大的比重。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而这一特点到20世纪达到了极致。同时,在20世纪前期,“人祸”更甚于“天灾”。一方面是政策安排,一方面关内农民逃荒,种种主客观条件造就了20世纪20年代向东北地区的“移民狂潮”,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直到“九一八”事变,日军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这一势头才被打断。

■ 建设新中国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中开始了国民经济与国防事业的建设。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现代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与最大资本,因此,有效调整劳动力资源,就成为经济建构与布局极为关键的一环。

为了新生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的需要,北京地区人口剧增。

今天的东北为人口外流而苦恼,当时东北则是人口迁入的重要方向,在“一五计划”期间,黑龙江建成投产了13处矿井,“二五计划”期间,新建了鸡西矿务局方台矿、正阳矿、大通沟矿,鹤岗厂。伴随着煤矿的兴建,大批省外技术干部与工人及家眷、服务业人员陆续迁入。从1954年至1961年,双鸭山市增长36万人,鸡西市增长27万人。

大学的搬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内容。河北师范大学于1956年由天津市迁至石家庄市,河北医学院于1952年由天津迁往保定市,又于1958年迁至石家庄市,河北大学于1970年由天津市迁至河北省保定市。据统计,在上述四所院校的转移过程中,随之而搬迁的人数及其家属达12000余人。

四川等西南地区作为“三线建设”工程的重点地区,从1965年至1971年,大批工厂、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迁入,其中随迁职工人数就达到40万。

此外,1968年至1976年,仅上海市就迁出了60余万名知识青年。

水库移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移民。据估计,自1950年至1959年,水库移民就有460万人,是水库移民数量最多,也是最集中的阶段。根据1997年的统计,因三门峡水库修建而引发的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移民数量超过了62万人。

这些移民为新中国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功绩和努力值得历史铭记。

从1958年至1960年,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全国城镇人口从9949万人增长至12900万人,共增加近3000万人。从1961年至1963年,国家又采取了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等调整措施,196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1962年上半年继续减少城镇人口700万人的决定》。其中提到,1961年全国共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人,精简职工950万人。短短的数年间,中国城乡人口发生了急剧变化。

■ 改革开放 “身份证”让人第一次从户口中独立

改革开放年代,中国人口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重大调整与发展时期。首先是绝大部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得以返回原籍,然后是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参加建设。不同于“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进城,政府主要提供制度和政策的“松绑”。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出“凡县城外的各类县镇、乡镇、集镇,包括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全部对农民开放”。此后,中国户籍管理系统中便出现了一种“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特别户口类别———“自理口粮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进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户籍制度及农业就业政策的首次重大改革,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至1986年底,全国范围内办理自理口粮的户口数量达到163万多户,合计人口达454万多人。

蓬勃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劳动力。1985年7月13日,《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发布并开始实施。从此,“城镇暂住人口”成为中国当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特殊成果,比“自理口粮户”又是一个进步。

《中国移民史》认为:“暂住人口”或“寄住人口”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一项重要突破,但是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出现才是中国现代人口迁徙制度上的一次真正“革命性”的飞跃。“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的颁布,确立了居民身份证制度,使得我国公民第一次从户口中独立出来,有了属于个人的公民身份,这为人口大量流动打下了人口行政管理基础,一定程度促进了人口大规模流动。”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统计的基本单位或对象是“户”或“家庭”,其重要目的在于征收赋役,其核心在于“人户以籍为定”,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自由迁徙。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登记单位则转变为个人,没有强制性的赋役等方面的要求与责任,没有居住地及迁徙方面的强制要求与限制,与原有户籍登记脱钩,与粮食配给制度脱钩,保障了公民的各种权益,但是与特定区域福利制度的准入并没有直接关系。

而且,居民身份证没有像户籍登记制度那样标明“农村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标志着城乡之间权益上的平等,又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开了“绿灯”。

1988年,全国城乡间流动人口总量已达7000万人,而在1989年春季就出现了震动天下的“百万民工下珠江”。

在《中国移民史》的结尾,作者动情地写道:“20世纪波澜壮阔的人口变迁浪潮,有着广泛的社会历史基础与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是中国人民摆脱生存危机的100年,也是整个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100年。20世纪的移民浪潮波澜壮阔,与中国国家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与国家及民族命运水乳交融,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李煦)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书香四溢的“向阳轩”
下一篇: 红楼琐记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