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关于古代崇尚道德、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廉洁为民等方面的文章,褒扬了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赞颂了心底无私、举贤不避亲仇、铁骨铮铮的言行。作者聚焦历史人物,展现其为政成就与道德风采,不但讲述了汉文帝、唐太宗等古代明君宽厚爱人、尊贤重士的典型故事,也讲述了魏徵、姚崇、王旦、张咏、范仲淹、郑板桥等古代名臣的为官作为,旨在引以为鉴,见贤思齐,尚德修身。本书还从全新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旨在以文化人,滋润心灵,完善人格。
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官德修养要过硬。陈良在推出《走出迷局──审视历史中的人性与制度》《党政干部廉鉴》之后,又推出《党政干部德鉴》一书。
本书汲取传统官德精华,用大量的历史故事多角度谈官德,既讲述了汉文帝、唐太宗等古代明君宽厚爱人、尊贤重士的典型故事,也讲述了魏徵、姚崇、王旦、张咏、范仲淹、郑板桥等古代名臣的为官作为,褒扬了那些心底无私、举贤不避亲仇、勇于抗争的铁骨铮铮言行,对提升官德修养、加强官德建设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书较之于作者前作,切入视角不同。虽然都是在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走出迷局──审视历史中的人性与制度》强调的是“制度”的刚性约束,《党政干部廉鉴》着力点在讲述廉政故事,在肯定了法治的必要性的同时,认可了人的德性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作者在此书开篇即以《德润人心 法安天下》作为“自序”,阐明了作者的指导思想:“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是否依然崇尚道德?答案是肯定的。自古以来,法律与道德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两种重要手段。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规范体系。法治重在他律,具有强制性、威慑性,可稳定人们的预期,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重在自律,具有调节性、劝导性,滋润社会成员的心灵。法律是内心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约束。”
事实上,本书第一辑中所列举到的汉文帝、唐太宗、邹穆公、孟尝君等实例,都不是立足于制度层面,这些君王的言行都是基于道德的自我约束。汉文帝的“简朴”、唐太宗不屑于沽名钓誉、邹穆公的善待他人、孟尝君的尊重宾客等,都是他们基于现实、出自内心、服膺于道德的一种自觉选择,所散发出来的不是法律的威严而是道德的光辉。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第一,人们将法律与道德视作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对的视域;第二,一些学者单向度地强调了法律的根本性,因而认为现代社会的治理逻辑应该是道德法律化。不过,令人尴尬的是,“以礼入刑”和“明刑弼教”在中国古代的实施,并没有使中国古代成为法治社会,相反,仁义道德变成了杀人工具,道德法律化走向了二律背反。这其实是极具启发意义的。邓晓芒在《灵之舞》一书中明确指出:“以道德原则作为法律原则去强制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它将使人丧失自己作为道德选择的资格,使道德本身变得虚伪,最重要的是:它彻底否定了人作为一个自由存在者的尊严,因而也否定了一切道德。”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应该将道德与法律对立起来,更不能将道德简单置于法律之下并以之为羁绊。在很大意义上说,道德有着法律不能覆盖的地域,譬如激发人的内心的信仰和敬畏之情,从而远离犯罪。正所谓法在外,德在内;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内外兼治,法德并重。由此看出,本书对德性的认可实有可取之处。
其次,《党政干部德鉴》将触角深入到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以文化人,立意高远。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又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萃取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需要我们善于辨识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本书不就事论事,不猎奇炫物,而是探幽发微,抽丝剥茧,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谜,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之道。譬如《穿越时空的中华人文之光》所梳理的就是“中华人文的精髓”(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并从中发掘出“中华人文的力量”,然后顺理成章涉及“中华人文的弘扬”问题。笔者同样看重《滋生腐败的负面文化因素》和《腐败亚文化,毒害心灵和风气》两篇文章,作者陈良从“负面”“亚文化”角度展开论述,深入揭示其危害性,别出机杼。在陈良看来,这些习焉不察的“负面文化因素存在,致使腐败现象在蔓延时,未能得到社会心理与文化自觉的抑制与反抗”,“因此,遏制腐败需要软硬两手,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建设并形成清廉文化,净化社会土壤”。而后者,这些“腐败亚文化”更不可轻视,因为其“虽然摆不上桌面,不能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却能渗透到集体无意识,逐渐演化为风俗习惯或潜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必须根治“腐败亚文化”,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论述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再次,《党政干部德鉴》落脚于时代,谈古论今,让本书有着极强的现实价值。凌空蹈虚,述而不作,仍然是一些学人逃离现实的法宝。陈良不然,他一直是有着强烈的文化担当。从早期的小说创作开始,陈良就有着较为明显的理性色彩。其后,陈良专注于文论,辨析社会问题。在笔者看来,没有改变的还是他一以贯之的社会忧患意识。检索本书,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有意识地遴选中国历史上的以德修身、以德治国、失德亡国、法德结合等事例,最终都落脚于现实,引之为参照。譬如在《岳飞的言行》中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此言如黄钟大吕之声,千年回响,警世难忘。”在《为官力求“三不欺”》中是“当今干群关系,类似于古代官民关系,如果我们干部能够借鉴‘三不欺’的经验,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必定能处理好干群关系,从而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如此等等,不一一赘述。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但堂丹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周萱)将于本月底举行的第四届“锦华杯”中华司仪主持大赛全国总决赛暨中国咸宁金秋婚庆文化节筹备工作...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系列解读之五:这个“相结合”,蕴含生生之道新华网记者王子晖【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比新文学同仁都要早,在1917年2月李大钊便发表过一篇《可怜之人力车夫》,除了怜悯体恤之外,李大钊提出了不少切实的措施来...
毕春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史研究》系列王美芝 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学党史,不能不学党的早期新闻史。二、三卷讲述...
中华法文化虽遇百折而不挠,勇克时艰,代有兴革,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影响深广的中华法文化体系,并因其连续性、特殊...
□莫砺锋 在中华先民的生活中,对诗意的追求是最显著的民族特征之一。在我国漫长的诗歌曲谱中, 《诗意人生》着重挑选了六位...
喜看欣欣国运旺,共迎盛诞兴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