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争的战略着力点
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新环境与全球竞争发展的新趋势,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本书前两章最想给大家分享的要点。
哲学上有一组词叫量变与质变。量变引起质变,经济上同样存在量变与质变。当年的八国联军与后来的八国集团有七个重合,一个变更(奥匈帝国换成加拿大)。百年来,八强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始终在50%左右,那么多发展中国家历经百年发展,经济努力追赶,始终收效甚微。只有中国这4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真正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八国集团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50%左右下降到35%左右。一旦中国完全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世界上属于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将翻一番。这就是中国经济量变引起的世界经济格局质变。
这个质变有双重影响。对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不断变迁升级,虽然中国人均GDP暂且只有美国的1/6左右,但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大国,生产力水平并非平均分布,东中西部有巨大的梯度落差,北上广深等超级都市圈早已经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准,很多企业和产业已经逼近世界技术前沿,甚至进入无人区。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内生需求。
质变的另一重影响是对外的。在中国崛起之前,世界上100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国家GDP占美国GDP的比例连续多年超过65%。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17.89万亿美元)已经相当于第三(德国4.45万亿美元)、第四(日本4.25万亿美元)、第五(印度3.73万亿美元)和第六(英国3.32万亿美元)的总和。目前质变的衍生反应就是,美国面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即将短兵相接的技术和产业竞争,一定会严防死守,这是贸易摩擦、“小院高墙”的根源。再加上我们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落差本身也在缩小,进一步压缩了中国引进技术后吸收再创新的空间。
为什么一定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有一组概念有助于加深我们的理解,那就是渐变与突变。
中国经济本来还可以继续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一步步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渐变与突变的叠加,不是一条直直的斜线,而是一条波浪线,有时波峰波谷很大。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突变,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也都是巨大的突变。地缘政治的突变会使中国更难引进尖端技术,气候变化的突变也会压缩人们对碳排放的容忍度。
还有一个突变来自技术。ChatGPT的问世和快速迭代,俄乌冲突中马斯克的星链的突然发力,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质生产力的非同寻常,这不仅关系到产业竞争力,还可能关系到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就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是我们拥有14亿人它就只拥有14亿人的传统手机市场,革命性新技术的突变性和全球通吃能力不容轻视。
如果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不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恐怕要面临更大的压力,这是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原来的“稳中求进”基础上又提出“以进促稳”的重要原因。
不争的内在逻辑链
理解新质生产力,我们不仅要理解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理解怎么做才科学。这是本书第三至第六章想重点与大家分享的内容。管理学中有一句格言:既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正确地做事。本来正确的事情,如果不能正确地做,轻则要付出不正常的代价, 重则会使正确的事情变成错误的。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还要着力避免欲速则不达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发展的内在逻辑。关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妨借助两组有辩证关系的概念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逻辑。一个是“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另一个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与新质生产力相对应,一定还存在“次新生产力”“旧质生产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显然,其关系更像一座铁塔的塔尖与塔身、基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风筝与线之间的关系。塔尖必须建在塔身上(“次新生产力”“旧质生产力”),塔身必须立在基座上(制度安排、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我们要不断上升的,欲与对手试比高的塔尖。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塔尖越高,塔身必须越坚实,基座更是如此。“次新生产力”和“旧质生产力”仍然是我们生产力的基本盘。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先立后破”,就是基于这个逻辑。没有房地产、建筑、交通、钢铁、煤炭等“旧质生产力”,不仅中国经济很可能严重失速,而且也将没有力量支撑新质生产力。“旧质生产力”不必再加大力度发展,但也绝不意味着要加大力度破掉。
林毅夫老师在多篇文章中都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尤其是中高速发展,因为经济增速既影响经济总量,又影响经济结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如果年均增长率不是达到8%以上,而是2%—3%,我们的产业结构大概率还徘徊在低端。
我们要努力避免的情况就是,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然后地方政府不分东西南北一哄而上,喜新厌旧。其实即便是北上广深等有条件发力新质生产力的超级都市圈,也不必因此而牺牲城市应有的烟火气和“旧质生产力”。
全世界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过“超英赶美”的产业大跨越,结果短暂的高光之后就是长久的停滞甚至崩盘。因为很多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国家只能扭曲资源配置,强行补贴,结果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我们一定要记得铁塔原理,不建基座和塔身而只建塔尖不过是痴人说梦。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其内在逻辑一脉相承,清晰而坚定。
第二组辩证关系是创新的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就是创新。能不能创新,尤其是能不能高水平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能不能大发展的命门。这也是在中国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议、绿色、开放、共享)中,创新排在首位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创新既有市场化的力量(即无形之手,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也有行政化的力量(即有形之手,用政策体制引导资源配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上,这两个创新之手的辩证关系非常清楚,必须以市场化创新为主,行政化创新为辅。
因为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可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技术路线永远是动态的。未来产业本身就有巨大的不可知性。就人类迄今为止的探索来看,对于有高度不确定性,尤其是不可知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交给市场,这也是新质生产力所对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因此,中央给出的建议就是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生产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统一大市场。
相比之下,行政力量、举国体制主要用来攻克方向与路线都已经十分确定的基础创新,绝不是将所有创新都交给举国体制。即便需要举国体制,中央的用词也是新型举国体制,也就是融合了市场化力量的举国体制。比如国家通过成立投资母基金的方式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而未必是亲自下场搞研发。
因此,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就像一辆自行车,后轮是动力轮,要交给市场这个无形之手,以应对不确定和不可知的问题。前轮是平衡轮,要交给政府这个有形之手,以应对市场失灵问题、发展失衡问题和方向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一定是双轮并用。
当然,理解新质生产力需要阅读的文章和需要理解的逻辑还有很多。比如人才和资本。没有人才,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不是人多力量大的问题。没有资本也不行,科学家做实验,企业家做投资,都离不开资本投入。同时,资本回报也是企业家和科学家的重要动力,不能指望大家都只靠情怀做事。因此,新质生产力强国一定对应着教育强国、金融强国、统一大市场和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我们要大力度推进教育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提升社保与医保流转便利度,还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尤其是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融合全球的人才资源和资本力量,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所用。因为篇幅关系,不再赘述。
本书最后一章聚焦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因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内在要求,但不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内涵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和基本逻辑。
(原载《天津日报》)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下一篇:
老崖尖 我双膝跪在1656.6米的海拔高度上(下)
美国商务部29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继今年第二季度创纪录下跌31.4%以后,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
2020年是极不平凡之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极不平凡的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中国成为全...
在市场经济里,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保护私有产权,让人安心合法地挣钱,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生产者的投入、努力和创新可以获得...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黄张凯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和社会隔离措施的影响,巴西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经季节性调整后...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10月31日刊载题为《危机中“证券化”的赢家是中国和美国,输家是欧洲》的报道...
23日,泰国财政部长阿空表示, 2021年泰国GDP预计增长4%。泰国政府将计划投入1万亿泰铢(约合2169亿人民币)的贷款计划,其中...
日本政府8日通过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规模为73.6万亿日元,其中财政支出为40万亿日元。据日经新闻社报道,追加刺激方案按照支出...
参考消息网12月16日报道法国《回声报》网站12月14日发表了题为《不管能否协议脱欧,英国经济已经遭殃了》的报道称, 2021年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5G产业发展白皮书。随着我国5G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以及5G商用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