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既读经典,也读选集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11-25 16:12

如何读书,当读什么样的书,自古及今,向来引人关注。黄庭坚认为“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徐特立说“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美国第11任总统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可见读书贵精,贵有思考,这是中外读书人的共识。我也有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思考,最终认为:书当读经典,书当读选集。经典是经过时间选择的,选集是经过万千读者选择的。总之,读书要有所选择,不能泥沙俱下。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在这一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大学毕业后,我在格鲁吉亚工作,一日我在家卧床读《古文观止》先秦卷,忽忆大学事,即悔当时光阴虚掷。

记当时一信阳籍教授刘老师上课满口方言,听者昏昏。然因有点名制度和实在找不到更要紧的事要做,于是便堂堂到位,应付了之。

今重温经典,生疏依旧,不似中文科班出身,甚悔当初四年之虚度。细检之,四年时光虽亦忙忙碌碌,常泡在图书馆,然心不宁,没有静下一刻去品味经典,更无从思考。无论是郭锡良版的三卷本《古代汉语》,还是朱东润选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至今仍未遍读。夸张言之,仍似新书。

今重读《古文观止》,忽明一理:版本再多,可经典必具。无论是三卷本还是六卷本,假若大学四年认准一书读下去,不成大家也当为研究生了。

忽念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的理解就如同读书:无论读多少种书,可经典的那几篇文章必在其中。其他杂读过眼即消,而经典则流传万古。人生有涯,读书当研经典。

近读《史记》频忆大学老师王利锁给我们讲汉魏文学的片段。大学期间学术上最让我钦佩的好老师就是他了。予常思,书读到王利锁老师那样方不愧为一个中文系研究生的称号。王老师怎么读书的呢,简单来说就是“皓首穷经”,就是选定经典,把它读透,同时善于思考,不把书读死,有自己的观点。

阅读泥沙俱下,书籍汗牛充栋,予常思当择一本啃透。充分利用国外的悠闲时光,修成一书之专家,发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方不愧于文人之称号。这就是我坚称“书当读经典”的心路历程。

读研究生以后,随着视野开阔,加之自己心底那点治学愿望,对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欲望更强烈了,于是渐渐养成贪多、贪全的胃口。如藏书要买全集,有关的资料要全部下载入库。可如今我突有所悟:书当读选集。

有一段时间读了一两篇陈平原先生的文章,觉得先生有骨气且念旧。顿觉找到知己,于是搜罗了所有能找到的陈先生的文章,细心珍藏于电脑之中。不承想,这一藏几年过去了,而这些文件夹再未打开过。

今儿发现一摞用过的A4纸,背面光洁如新,弃之可惜,为保护环境,我决定将其背面也利用上。于是,我从尘封已久的电脑文件夹中找了一篇陈先生的文章:《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将它打印出来。可不承想,这竟是一篇巨制。读了好几页近万字,还不曾见魏晋风度这一主题。于是便想:不经慎选的文章读之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转而我便想到了我手头的另一本书:《中国文化名人书系——谈亲情》。这是从众多作者的众多作品中选编的一本书,又是从众多文章中,选出有关亲情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书。而众多作者本身也是从所有文化名人中选出的一小部分。如此千挑万选、结集而成的书中,对我有用,又留有印象的,仅有袁鹰的《难忘亲情——儿时梦片》等寥寥数篇,这一想,更加坚定了我的所悟。

记得巴金先生曾主张不出全集,因为他觉得并不是他的所有文章都很有价值,很优秀。我也想到我的所有日记除了史料价值(哪怕是个人史),能拿得出手的好文章也是屈指可数的。书当读选集,而出书也当选文而刊。

另外,读选集的好处是便于比较,于共同之处寻不同,于碰撞之中见火花,学问、智慧便在其中矣。治学当缘此门径。

所以,古人早就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书当读经典,书当读选集,这样才能以有涯之生于无涯的知识海洋里有所得,有所成。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左昨非)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书荐读
下一篇: 郑家大屋“文脉传承有外孙”(上)

相关新闻

  • 《以家人之名》豆瓣评分8.5,这部满面青春风的作品凭什么成为...

    最近, 《以家人之名》这部剧占据了各大社交媒体的讨论空间。在观众看来,该剧之所以有着爆款潜质,因为它聚焦家庭同时又跳出...

  • 邮寄“年味”传递亲情

    “收到爸妈寄来的包坨,这个春节,虽然不能回家,但不缺年味。家人无法团聚,带着“家乡”气息的吃食,通过邮寄的方式,来到...

  • 咸安创作廉政楚剧《钱瑛和她的亲人们》

    咸宁网讯通讯员许洁报道:“不是我绝情,也不是我不懂恩情,可亲情归亲情,恩情归恩情,国法面前,法不容情啊!咸安区纪委监...

  • 难忘的聚会

    ■熊建军(嘉鱼)我有五个舅舅。我在广州,与这几个舅舅见面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大舅,有多少年没见,我已经记不得了。每到岁末...

  • 追寻生命中的幸福温暖

    咸宁日报记者王恬采访时间:7月27日采访地点:咸安区温泉街道本期阅读人:汪美琳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

  • 在雪光中看见父爱

    父亲老去的日子,我看见了白发如雪蕴含的深义,他对于自己的儿女,心中总是时时刻刻装着、牵挂着、拥抱着,父爱的姿态永远是...

  • 青春剧为现实题材 增加怎样的新维度

    近几年,青春剧已经逐渐走出单纯的校园恋曲风格,关注青年观众更广泛的心理诉求和个性表达,最近播出的《风犬少年的天空》就...

  • 78与22

    夏康全(温泉)78即指一对78岁老夫妻,原来都在武钢上班。这种亲情历久弥新,历久弥坚,而由这种亲情凝聚成的民族必然屹立于...

  • 城市的芳香

    在生活的河流中,以进取的心态,劳动的姿态,创造性地打扮每一天的生活,从而一步一步地走向心中的梦想,让城市的芳香真正渗...

  • 探寻家的意义

    周绪成(咸安)家是冬天的暖炉,家是春天的希翼。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