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工作,她热情似火;对待群众,她亲如家人;对待舞台,她投入忘我。她醉心文化宣传,点亮了高桥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她因地制宜,开创了地方文化活动的品牌;她发掘地方文艺形式,继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她就是高桥镇文化站站长张春兰,高桥群众心中的“春兰花”。前不久,她被咸安区文明委授予“桂乡楷模”荣誉称号。
倾心文艺,扎根基层
张春兰今年40岁。1996年,20岁的张春兰从武汉教育学院文秘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高桥文化站工作。2001年,咸安区开始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简乡镇行政机构,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2003年,文化站完成整体身份置换,张春兰只好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她热爱的文化事业,外出务工经商。
后来,得知咸安区统一设定公益服务岗位的消息后,新事业已渐渐稳定的张春兰又心动了。“受母亲性格的影响,我从小就热爱文艺,从小就憧憬自己能穿着漂亮的表演服上台唱歌、跳舞。”张春兰告诉记者,可能正是因为心里一直有无法割舍的文化情怀,在外的几年,她还时常梦见往昔在文化站唱歌、跳舞的情景。最终,怀揣“丰富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梦想,张春兰毅然决定放弃刚打拼出来的事业,回高桥竞聘文化公益服务岗位。2008年,她如愿以偿,成功受聘。就这样,张春兰再次回到了她熟悉的山区基层,并慢慢扎根下来。
潜心学艺,提高素养
重回岗位的张春兰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当她看到高桥冷清的文化市场,心急如焚。高桥地处山区,交通不够便利,群众文化生活单一。要想开展文化工作,身为文化站长的她责无旁贷。但由于有五年时间没有接触本地文化,怎么办?学!一定要从头学!已过而立之年的张春兰,决定潜心学艺,练就几样真本领。
说干就干!张春兰自费进城拜师学艺:从识简谱到学打腰鼓,再到打锣鼓、广场舞、健身操。那段时间,腰鼓协会、剧团、人民广场、桂花广场经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学成归来后,张春兰先后组织卫生院职工、学校教职员工、高桥社区居民、澄水洞村、石溪村、高桥村的中老年妇女成立腰鼓队,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教。在几年时间里,张春兰先后组建了7支广场舞队、15支腰鼓队、56支锣鼓队,培训近500人。
高桥河畔,张春兰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热闹起来。她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不仅锻炼了群众的身体,还团结了邻里关系,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哪家有红白喜事,都会邀请腰鼓队上门表演。
深入乡间,传承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张春兰并不满足。一有空闲,她就深入乡间采风,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向老大爷、老太太取经,挖掘高桥民间特色文化。高桥锣鼓《斤求两》,是鄂南山区最具传统特色的锣鼓曲牌,它是古时民间艺人在简单的生产生活中,根据珠算十六两老秤两求斤的口诀创作出来的联曲体音乐,其设备由巅锣、海锣、鼓、钹四种乐器组成,韵律时而高吭嘹亮,时而欢乐悠扬,时而幽默风趣,乐段与乐段之间变化多样。但这种曲牌上千年来只是口口相传,并无曲谱,当时也只有极少数年长者会演奏。
如何不让流传千年的锣鼓曲牌失传,张春兰深感责任重大。她请来会演奏的师傅,统一规范节奏,编制曲谱后,又组织人员培训。目前,《斤求两》曲牌已被咸安区编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上,张春兰组建了“高桥民俗锣鼓表演队”,2012年,这个表演队在咸安区民间文艺调演上获一等奖;2013年获市政府颁发的“南鄂群星奖”银奖;2014年经层层晋级终获全国牛人赛“最牛守望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翻开张春兰的简历,可谓硕果累累。自2009年以来,她年年获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4次获得市、区两级文体新系统的先进工作者荣誉;2011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普查”积极贡献奖;2014年获“咸安区民间艺人”、“湖北百强牛人”等称号;2015年又获“感动咸宁十大人物”推荐提名。而她领队的腰鼓队,也在2015年参加鄂东南四市牌子锣邀请赛中获二等奖。前不久,张春兰因多年来的敬业奉献,被咸安区文明委授予“桂乡楷模”荣誉称号。
认识张春兰的人,总是被她的开朗、活力感染。有人称她是播撒欢乐的天使,是制造热闹的催化剂。当你问起她快乐的源泉,她说:“我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利人又乐己,我自然觉得快乐和满足。”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因馨香重,寻者遍山隅。”在一次演讲中,张春兰表示:我名中有兰,我更愿学兰,在今后的工作中,让自己继续喷发芳香,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山区的文化事业。(香城都市报记者 王奇峰 通讯员 黄念)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杨志兵:小店经营守诚信
下一篇:
朱富敏:诚信兴业贵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