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整村推进扶贫,是秭归县创造的扶贫开发新模式,该模式获得中国消除贫困提名奖,并在全国推广。
作为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2018年实现“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人销号”的目标,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秭归县扶贫办副主任杜国军认为,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发展产业,“必须要让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来源。”
4月,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梅家河乡三掌坪村忆乡情土特产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加紧采摘香椿嫩芽。
合作社有社员175户,将近一半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发展了500多亩红油香椿。“一亩地香椿就能进账3000多元。旱涝保收,比种玉米、土豆划算多了。”村民邓忠凤一直在给宋玉琳打工。今年,她主动申请加入合作社,将自家的三亩地都种上了香椿。
该村海拔落差较大,产业发展难。村党支部书记郑之刚介绍,村里规划500米以下发展脐橙,750米以上发展核桃,中间地段一直没有着落,而这一地段又是村民居住最密集的地方,香椿产业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老湾是郭家坝镇柏杨坪村三组的一部分,住有8户人家。村民王学成全家有6亩多地,以前主要种玉米和红薯,劳动强度大,还不值钱,碰到野猪一吃,就基本上没有收入了。现在他把自家地里全部栽了栀果。
“这个东西我们虽然才学种,但是别处有人已经种好了,一亩田可以收个2000块钱。好管理,不怕冻,野猪也不吃。”王学成对于栀果的前景很看好。
去年,该村被确定为全县精准扶贫重点村,村“两委”班子以此为契机,在三组发展了458亩栀果。于是,老湾就成了“栀果湾”。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九畹溪镇石柱村举办了以“春漫花桥 诗画土家”为主题的首届油菜花节,吸引了千余名省内外游客和当地十里八乡的百姓前来赏花,现场感受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
石柱村是秭归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民俗文化浓郁。近年来,该村在秭归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村推进与精准扶贫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并编制了村级旅游规划。
该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罡介绍,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发展的“百亿级”产业、“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将全县作为一个大的景区来打造,实现全域景点化,示范带动培植乡村游。(荆楚行记者 金贵满 通讯员 肖鹏程)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精准扶贫·荆楚行】 告别贫困牵手小康走在前列
下一篇:
搬出“穷窝”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