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工作的“四求四不求”
中共咸安区委书记 李文波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争先进位的“竞争焦点”。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对落实“四个全面”至关重要。抓人才工作,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放松不起。
坚持党管人才,但求“全在”,不求“全能”。“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前提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脱胎于“党管干部”原则的“党管人才”原则出现了“官本位”思想、行政化倾向、用管干部手段管人才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管之有据。各级党委(党组)要找准“四管”工作定位,坚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明确“六抓”主要职责,重点抓重大问题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创新工程的策划、重点人才的培养、典型案例的宣传。二是管之有度。既要防止“大政府”主义,政府不能“万事都管”,不能搞人才引进政府“一头热”、人才评价政府“一手抓”、人才服务政府“一肩挑”;也要防止“小政府”主义,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要在人才工作各个环节、人才工作主体需要的任何时候,及时出现“政府的身影”。三是管之有效。既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多做其他人才工作主体难以做到的事;又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柔性引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相较于刚性引才,柔性引才具有“成本低、选择面广、针对性强、使用灵活”特点。咸安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是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的务实之举。一是柔而不软。柔性引才,“柔”的是方式和手段,“硬”的是目标和成效。要紧盯产业方向、企业需求、项目难题,做到精准引才引智。要按照“不设壁垒、身份不变、来去自由”原则,采取聘用、兼职、技术指导等形式,柔性引进大量急需人才。要充分发挥外聘专家传帮带作用,采取结对帮带、选派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二是柔而不僵。要破除“唯学历”论,不能把引进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作为唯一目标,咸安区当前更缺金牌蓝领、高级技工等实践型人才;破除“唯外来”论,不能只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造成本土人才埋没甚至外流;破除“唯高薪”论,不能把“高薪”作为引进人才的唯一“招牌”和留住人才的唯一“本钱”。三是柔而不乱。要加大柔性引才工作指导和规范,提高各个环节法制化水平。要完善报酬待遇、创业平台、人才服务等配套体系,建立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加大成功经验宣传,多措并举推动柔性引才工作“开花结果”。
实施项目聚才,但求“洼地”,不求“高地”。实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工程化设计,使党管人才有了“抓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了“切入点”,各类人才资源作用发挥有了“熔炉”。要坚持用项目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一是聚在链上。人才工作整个链条,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等,都要有对应的项目支撑。既要有政府投资的人才项目,也要有非政府投资的人才项目;既要对接好国家、省、市级人才项目,也要创新开展区级人才项目,实现人才项目“全链覆盖、全程引领”。二是聚在实处。县域人才工作要从“人才洼地”抓起,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地”形成错位发展。要坚持服务中心谋划项目,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圈两带一群”、“一江一山”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汇聚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要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防止个个用力、个个力小;解决“烧火棍”问题,防止热在上头、冷在基层;解决“绣花枕头”问题,防止口号喊得响、落实不到位。三是聚在要点。要紧抓咸宁市作为全省“双回双创”工作试点契机,把“双回双创”计划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要大力推进“双招双引”计划,做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开展。要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助力精准扶贫”计划,打造“三扶一助两促进”工作品牌。
优化环境留才,但求“送炭”,不求“添花”。多行“雪中送炭”之急,少行“锦上添花”之美,才能把基层有限的资源更多更好地用在优化环境的“刀刃”上。一是送服务。要抓紧建立领导干部结对服务人才机制,补齐工作短板。要增加交流层级,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机关干部都要与本辖区内人才进行结对;要扩大交流范围,结对尽可能多地覆盖区内所有人才;要丰富交流形式,广泛采取走访慰问、定期座谈、个别交流、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服务人才的主动性。二是送保障。要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要制定《咸安区人才计划》,形成“1+N”的人才政策体系;要依托贺胜金融小镇、温泉浮山科技企业孵化园、香城古街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实现人尽其才;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在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方面,积极提供便利,尽量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三是送希望。要引导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训体系,依托“咸安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咸安就业训练中心”,积极开展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要公平对待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不搞主观上的厚此薄彼,做到“和而不同”。要定期发布当前人才工作的重大举措及重点工作进展,分析解决人才反映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满意度。
科学谋划人才工作大局 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中共嘉鱼县委书记 余珂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人才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兴衰。嘉鱼县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汇聚各方优秀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打造临港生态新城”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注重组织领导,不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把人才工作作为党建重要内容抓紧、抓实。一是要机构设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人才工作决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设立了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人才办主任,负责牵头全县的人才工作,为人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构保障。二是要政策给政策。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坚持人才工作同经济工作、干部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同步谋划、同步实施。三是要资金拨资金。高标准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先后在潘家湾镇和官桥八组建立了两个省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设立县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今年的专项资金为900万元,用于全县急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激励和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表彰等工作。
二、注重创新思维,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引进思维模式,打响人才招聘工作品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试点带动。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试点工作,组建五个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小组,长期驻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地,共引进科技研发团队3个,高端人才10人,专利技术15项。二是共建拉动。与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北大教师到嘉鱼担任挂职常委,带动一系列智力项目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柔性引进高校的智力资源为我县企业服务,全县28家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申请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来嘉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企业产业项目研究提供帮助。三是品牌推动。充分发挥“嘉鱼模式”引进青年人才的成功经验,依据嘉鱼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现状和紧缺要求,引进发展亟需的专业性青年人才,精心组织2016年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招聘工作,面向全社会公开引进青年人才163人。
三、注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我县实际,突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点,采取高校培训、实践培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培训党政干部。采取县委中心组学习、党校集中轮训、浙江大学培训等方式,培训党政主职干部1000余人次。二是培训企业家。组织全县60名企业家,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嘉鱼县企业家创新创业高级研修班”,内容涵盖产业经济学、创新思维、企业领导能力、互联网+等前沿知识,安排考察大中型企业实践活动,提升我县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三是培训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助力“精准扶贫”行动,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专家服务团到基层开展咨询服务和技能培训。四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选送2名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依托潘家湾镇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组织12家单位,聘请省市级专家和乡土专家30余名,先后举办各类培训140余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000余人次。
四、注重使用锻炼,不断激发各类人才作为。坚持经济一线使用人才、基层一线锻炼人才,积极发挥优秀人才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一是政策支持予以鼓励。组织开展“双回双创”试点工作,县政府投资800万元建成孵化面积7000平方米,仓储面积6500平方米的电商孵化园,带动17名大学生,39名专业技能人才回乡创业。举办“二乔杯”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回乡创业人员激情与动力。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的方式,重点扶持特种养殖业、农家乐、种植大户,增强农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积极性。开展“南嘉名师、南嘉名医”评选项目,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向着更好、更高、更优的目标进发。二是聚焦扶贫予以鼓励。发挥县级医务人员水平优势,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专家,定期开展下乡巡回医疗,努力做到普通疾病不出乡镇。发挥县域中学师资水平优势,选派青年优秀教师16人,对口支持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施“科技顾问服务基层行动”,从农业局、水产局、畜牧局、农机局等职能部门选派一批科技顾问,到农村开展技能指导和创业服务。三是提拔重用予以鼓励。结合换届工作和嘉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今年以来共调整领导干部260人,其中提拔85人,重用34人,交流102人,女性干部46人,党外干部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1人,本科学历163人,形成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凭工作实绩使用干部的良好氛围。
五、注重优化环境,不断厚植留住人才优势。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着力改善优秀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积极营造“想干事业有平台、能干事业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地位”的政策环境,留住优秀人才队伍。一是搭建平台,用事业聚集人才。目前全县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平台9家,企业自建较高标准实验室22个。二是加大投入,用待遇吸引人才。制定《关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经济人才的实施办法》,对引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及时给予编制;对优秀专家和紧缺人才,享受安家优惠,家属优先安排就业。加大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设立200万元的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专项和100万元的科技项目资金,用于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企业培育,先后对60余家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奖励和资助,奖励和资助总额达到870万元,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三是悉心关怀,用感情留住人才。建立了县领导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制度,县领导每人联系1-2名优秀人才,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加强与优秀人才联系,及时帮助排忧解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全县共引进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23人、高技能人才83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31人、高端人才10人。
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
中共赤壁市委书记 江斌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以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十强县市为目标,在凝心聚人才大力推进赤壁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中,切实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赤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以抓经济工作的理念为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工作提供外驱力。将人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和招才引智考核,列入对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等六支人才队伍牵头部门的业务工作考核内容。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工作年初定计划、定人头,半年一考评、全年一总结的考核推进机制。赤壁市通过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用人单位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改革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聘用、选拔、评价、激励等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落实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的积极性。建立党委联系专家、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实行人才创新创业“一窗式受理、一体式服务、一站式办结”,在全省率先成立企业家协会、青年创业商会,在市图书馆四楼高标准建设了一个全省县市一流的人才沙龙,依托市高新区、巨龙创新科教产业园、绿购电商孵化产业园、赵李桥砖茶产业园、茶庵创业小镇等平台,全方位构建了高效优质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为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提供优质服务和宽松环境。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工程的意见》、《赤壁市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赤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文件,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新引进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赤壁市购买住房时一次性给予20万元购房补贴并每月发放2000元生活补助;新引进的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级技师在赤壁市购买住房时一次性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并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博士后产业基地给予5万元基地建设经费。基地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给予2万元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获得咸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成果带头人3万元奖励。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咸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给予5万元奖励。同时市政府每年安排专利发展基金50万元,用于奖励已转化生产并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的专利发明单位或个人。
三是多措并举,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的积极性。用人单位是人才作用发挥和价值实现的平台和载体,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好发挥作用。赤壁市委、市政府在引才、育才、用才上先做好表率,以上率下,先后柔性引进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顶尖级人才为我市城市规划、加快茶产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撑。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下,赤壁市大部分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的积极性很高:赤壁一中引进美籍博士,市政府免费提供3套直接入住的人才公寓,市委人才办、市外事办、市公安局主动免费为美籍博士办理好签证、体检、居住证等相关手续,美籍博士不仅教好书,利用业余时间还负责培训教师和公务员;市中医院从山东省烟台市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引进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工作流程,为其办理调动手续、编制、配偶安置、落实优惠政策、户口迁移、居家等开辟绿色通道;湖北赛因化工有限公司以年薪200万聘请石油化工科学院博士后甘俊担任公司总经理;湖北帅力化工有限公司与南京化工学院进行联合办学,邀请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定期来公司为员工授课并进行学历提高教育;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高薪聘请以王中炎博士为首的一批猕猴桃专业技术人才,对公司本科生、研究生每月加发500元的学历津贴,其中研究生还享受公司副经理待遇;湖北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市人民医院和同济赤壁医院重金引进优秀人才,多渠道搭建现有人才成长之道,并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鼓励现有人才进修学习。
目前,赤壁市已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强而优”中等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人才工作宣传月”系列报道 ③——人才发展平台
下一篇:
“人才工作宣传月”系列报道①——人才先锋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