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市总工会
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品德高尚、掌握知识、能力较强和业绩突出的人。《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这一定义没有唯学历论、唯文凭论,没有唯出身论,唯金钱论,较为合理、科学。当下,“人才”以金钱的多寡论的腔调甚嚣尘上,促使了“读书无用论”的抬头,进而对“人才”造成了曲解。扭转这样的“偏见”,需要重塑“人才”的价值观。
人才须“才”字当道。士农工商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人才没有阶层、学科、领域、地域、种族的界限,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唯一鲜明的特征便是“有才”。其“才”须高出一般人等所具有的普遍性,技高一筹,才高一等才算有“才”。能工巧匠是“才”,能言善辩是“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挖掘人的潜力,扬长避短,才是正确人才观之“才”的确认把握。
人才须德才兼备,如今对“才”看得更重,对“德”似乎有点漠视。然而,“人才”,“德”与“才”不能偏废。强调人才的“德”字属性,源自于人才的社会贡献与责任感。真正的人才能为社会带来“福音”,而不是“厄运”。“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唐代魏征论及德才关系时指出:“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可见,人才中“德”字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核弹专家邓稼先,戈壁滩里亲身取样,辐射区内冒险监制核弹,物质奖励区区几十元。没有为国情怀,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德字的“高风亮节”,实难为之。
选拔人才须回避唯“学历”“文凭”论。时下,不少单位、企业用人唯“文凭”“学历”论,没有“学历”“文凭”即使再有实践经验也被拒之门外。唯“学历”“文凭”势必伤害一些有“才”之人。唯“学历”“文凭”论,不仅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会抹杀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避人才的唯“学历”“文凭”论,量能取才,不可或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社会唯有如此用人风气,人才的创造力才能激活,人的“活力”才能绽放“魅力”。
人才工作者首先必须成为人才
市人社局
今年3月26日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笔者理解,这里的核心内容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谁来实施“聚、用”这两件大事呢?当然是人才工作者。人才工作者是直接从事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引进、开发等等工作的同志。聚英才、用英才,如果从事这一工作的人自己是庸才,又怎么能够知道如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呢?因此,人才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修炼成人才。
修炼的途径,一是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主要靠自学,也要通过党委政府部门开办的各类人才培训班来提升;二是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人才政策,将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在工作的实际当中;三是提升实践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和实践;四是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工作实际上直接打交道的人才学习各种思想和本领。 (王长青)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才工作宣传月”系列报道 ④——人才工作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