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山县,提起杨芳林乡的发展,给人的印象是“变化很大”。熟悉的人都说,这一变化与乡党委书记张燕的五年奋斗密不可分。
杨芳林乡是一个边远小乡,最大的发展障碍就是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
如何破解这一发展难题?2011年9月,张燕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凝聚集体智慧,明确提出以“路通人富”、“林绿民富”为发展目标。
五年来,杨芳林乡已先后修建通村通组公路69.6公里,其中幕阜山二级旅游生态公路,途经该乡三分之二村庄。
杨芳林乡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荒山多。为实现“林绿民富”的目标,张燕在统一乡党委班子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围绕人平新增1亩当家林、户平新增10棵绿化树的目标,引领群众通过招商造林、项目造林、大户造林等绿化荒山。五年来,全乡荒山规模已由原来的4万亩减少到现在的1.3万亩。
交通改善了,生态好转了,基础设施也不能落后,为打通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张燕不仅千方百计筹资新建政府办公大楼和政务服务中心,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方便群众办事,还兴建了35千伏变电站,实施了一批土地整理、低产田改造项目,整修了16座桥梁、186处塘堰河堤,新建饮水工程15处,新建文化广场39个,引农进镇87户,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提升。
要让群众富得了、富得久,关键是要靠项目支撑,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在张燕的带领下,杨芳林乡充分挖掘当地人力资源,以情招商,连续举办四届“乡情联谊会”,成功打造的“返乡创业工程”,使忆江南、樱花谷、八仙埫、春泉泥鳅、杨芳瓜蒌、唐老农油茶、口上山溜打鸡等品牌和项目顺利落地、开花结果,成为领富一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燕深知,一个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对此,她一方面深度挖掘杨芳林乡的传统酱品文化和红茶文化,成功注册了“杨芳酱油”、“杨芳豆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了“杨芳林”集体商标,使杨芳酱油制作技艺和瑶山红茶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张燕在该乡实施的五年“成长计划”已初见成效:全乡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39家,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知名商标3个,继2014年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农业乡镇后,2015年度又被省、市工商部门列为品牌示范乡镇。在“农旅结合”、“商旅结合”发展思路的引领下,该乡一批农业基地日益成为人们乐不思返的旅游观光点,一批农特产品通过与互联网对接,迅速销往全国各地,一个传统型的农业山乡正伴随着春赏樱、夏观莲、秋看叶、冬踏石的四季特色旅游而名扬鄂南,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阮姝 徐方桑)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修路愚公”贺明修
下一篇:
李祥圣:让“咸宁速度”扬名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