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我市教育发展展开激烈讨论,各行业委员们从实际出发,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加强学前教育工作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元发展的办园格局。政协委员刘传华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规范办园行为,提升办园质量。
刘传华认为我市学前教育缺乏统筹的发展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办园理念,办学不够规范;存在无证办园现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投入不够充分。
为加强我市学前教育工作,陈传华建议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办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幼儿园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按人口比例和区位合理配置幼儿园数量;严格执行上级文件,城区小学不得开办学前班;对于民办幼儿园,应依据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给予大力支持;对于确实不具备办园资格的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发展经费。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对民办幼儿园适当给予奖励,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办园质量。逐步实现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我市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刘传华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我市学前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的新品牌。
市区共建缓解大班额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进城务工随迁就读子女的增加,温泉、永安城区学校普遍生源爆满,个别学校甚至出现91人/班的超大班额现象。由于大班额的存在,增加教师工作量,引发社会矛盾,对受教育学生也不公平。按国家规定小学班额45人、初中50人,超大班额的工作量必然导致教师精力不济。城区学校学位数和设施功能已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和需求,对知名学校家长是趋之若鹜。面对超大班级教室内人满为患,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影响受教育学生。
政协委员金芳建议,市区共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根据有关规划,近三年城区拟新建9所小学,改扩建8所中小学,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由于城区学校承担温泉永安所在居民及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教育责任(其中也包含市直有关单位),建议市区共建。
办学需要资金,单靠政府力量单薄,应该引入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金芳建议政府出台专项优惠政策,加大教育引资力度,探索委托管理、联合办学等办学形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金芳认为不仅要新建学校,还要注重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建议政府在项目资金安排、教师招录补充上给予薄弱学校政策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让孩子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逐步引导城区学生回流。
加快建设户外教育实践基地
我市基础教育发展进步快,未成年人户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户外教育基地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需求。政协委员王统认为,目前我市除了部分学校所属的实践基地,尚无专业的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户外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需求。王统建议,加快推进户外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
王统认为,建设专门的专业的户外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既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在实践、体验等方面的不足,又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的综合实践等方面的需求。
王统建议构建青少年户外教育活动基地的立体网络。合力营造户外教育活动基地健康发展的外部氛围。对我市户外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可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取民间资本,让社会上企业和团体共同参与;优先考虑已具备条件和有实力的自然人承接;也可公私合营,采取PPP模式;市、区、县共同联动合力带动项目发展,确保能把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双赢”。
开设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政协委员吴光明认为,青少年价值取向呈现出西化的趋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化。应该加快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在中小学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弘扬传统文化。
政协委员吴光明建议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通过专家报告会、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课堂授课等多形式多途径的教育,使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秋季推出了国家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吴光明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咸宁市本土特点,尽快开发地方和校本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将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利用好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为全市广大青少年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设施和活动,展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在公共场所制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多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规范在校课后托管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校内托管开展不普遍,政协委员艾细凤建议,由教育等部门制定行业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改变社会上学生课后托管、培训机构无序、失管的现状。
艾细凤介绍,我市小学生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就读,占到总数的70%以上。这些城镇学生家长绝大部分都是双职工,这些家庭都面临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晚上学校放学一般在4点半左右,而这时大部分单位尚在上班时间,孩子放学后无人监管,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而我市校内托管开展不普遍,校外无证托管普遍,安全性、教育质量等均存在很大隐患。很多学校由于存在各种困难,导致不能或不愿开展学生课后在校托管这项工作。
艾细凤建议由各县市区政府牵头,组织教育、物价、工商、公安、消防、食药监、安监等部门对社会上所有的托管、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由教育等部门制定行业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鼓励开办社会性的托管服务机构,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健全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参与监管。同时财政部门对开展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的学校给予公用经费补贴。相关职能部门对诸如学校食堂改造、文体用品购置、安保设备安装、水电费优惠、参托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将校内托管规范化、健康发展。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聚焦两会-声音]整合医疗资源 共享健康幸福
下一篇:
[聚焦两会-声音]筑牢生态屏障 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