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粑是流传于通山民间的美食之一。不仅是我美好的回忆,也承载满了我母亲、我母亲的母亲的童年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农民生活很苦,一日三餐早上吃红薯和芋头,中午半粥半饭,晚上才是干饭,一年到头能吃饱肚子便是小康家庭。
外婆家住在通山燕厦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家家户户都以种稻为生,为了能让家里的孩子们不挨饿,外婆便趁农闲时间,起早贪黑,在石山旯旮里,开垦出十多块零星土地。因为旯旮里的土地贫瘠,没有水源,只能种上耐旱的荞麦。
麦荞是一种旱地作物,想不到那一年的雨水特别好,收获了几十斤,外婆挑到村口的石磨处,手工加工成粉,再挑回来将它放进一口瓦缸内保存,将它作为主粮的补充,也算是改善生活、换换口味吧。
有一次,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回外婆家探亲。外婆端出一盘冒着热气、黑糊糊的东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荞麦粑。开始我并不吃,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中药,感觉会很苦。看着母亲香喷喷地吃下一个又一个,还不时的往弟弟的嘴里送,出于好奇,我也上前要了一小块。
刚塞进嘴时,荞麦粑是有点硬硬的,后面却越吃越软,越嚼越香,浓浓的麦香,满嘴的甜味。后来,荞麦粑在我心里变成了比任何甜点都让我着迷的食物。
后来的童年记忆里越来越清晰,家里便经常能看到母亲挽着衣袖,给我们做荞麦粑的情景。
母亲将荞麦粉倒进一个大盆内,加入煮熟后的红薯,边揉边加入现烧开的水和匀,揉成团后,自然放置一会,手工捏成一个个手掌大小的小圆粑,再直接放在蒸架上隔水蒸。不多久,形如矩形,美观大方,香甜可口的荞麦粑便蒸熟了。
母亲说,制作荞麦粑时,必须注意:红薯煮时应尽量隔水煮,水分不宜太多;和面时,能揉到双掌能拍打成形的程度,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
美食的传承,也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如今,外婆已去世,老家的庄稼人也很少有人会种植荞麦,但母亲仍然会到处求得一斤半两的荞麦粉,坚持着给我们做荞麦粑。 (记者 朱亚平)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