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隽水大地,空气中有着丝丝寒意,翠绿色的油菜叶变得凝重。然而,行走在这片勤劳的土地上,依然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勃勃生机。
“五六七月不晒背,十一二月晒寒气”。往常,正是乡村晒太阳的好时候,而四庄乡四庄村外发加工点却是另一番景象:拉单边、穿泡、压泡、验光……10多位村民紧张忙碌着。
“生产出来的灯饰出口欧美,请大家注意质量。”村民祝桂兰领着10多位村民从事产业代加工服务,从中赚加工费,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
现年39岁的祝桂兰是广西省桂林市人,瑶族,肢体三级残疾患者,2013年,带着13岁的女儿嫁到通城县四庄乡四庄村一组,丈夫老实巴交,家里一贫如洗,2014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生存,丈夫选择长年在外务工,18岁的女儿上了高中,早年在外闯荡做过手工雕刻、生产代加工的祝桂兰,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看着同样贫穷又无所事事的乡亲,总想用自己的特长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不让一个残疾人在脱贫路上掉队。该县残联在驻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祝桂兰的实际情况,主动联系县内外工艺相对简单、用工需求较大的加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从事产业代加工,探索一条以外发点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力星灯饰是一家专业出口欧美圣诞节灯饰生产的企业,公司将一些操作简单的半成品分发全县6个外发点,带动323名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增收。
2017年,四庄乡四庄村外发点的建成,不仅让祝桂兰脱了贫,也让魏书莲老人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谋生门路。魏书莲老伴早年过世,儿子、儿媳都患有智力障碍,抚养年幼的孙子成了她的重担,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苦。“现在我们娘俩有了活干,日子越过越好。”老人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四庄乡四庄村一组贫困户王国良,除了村里保洁员的工资外,最近又多了一笔收入,夫妻俩有空就在外发点上班,一个月最少也有1000元收入。
“外发加工点这一模式,改变了通城农村贫困户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不仅有获得感,还觉得地位也高了。”正在陪同采访的县残联理事长黄国富深有感触。
代加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祝桂兰,这位瑶族女青年,身残志不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贫困户撑起致富的蓝天。(通讯员 葛四先)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嘉鱼小伙唐攀:一支野藕的生态农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