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刘彬 邹晓菁 邹兰斯
这里是壮阔的高原,这里是神奇的西藏。
在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地方,距离太阳最近,但曾经却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桎梏下,时光几近停滞,经济社会发展不前。
对于历经沧桑的雪域高原来说,1951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一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标志着西藏高原从此走向新生。
70年来,这片高天厚土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70年的发展进步,催生了西藏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曾经苦难深重的西藏不断浴火重生,犹如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换了人间”。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成就未来。投身新时代的怀抱,如今的雪域高原,正以崭新的面貌续写发展的新篇章。
在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卓舞队的队员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新华社发
新生:生活日新月异
“我1978年就去过北京,当时是坐飞机去的。”说起这段往事,已近耄耋之年的小多列还是满脸自豪。
1944年出生在西藏的小多列,经历过苦难的农奴社会。在他15岁那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9年3月28日,西藏民主改革,从此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人民由此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62年来,社会制度的更替让西藏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2021年5月,坐落在半山腰的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结巴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农牧民忙着翻耕农田,一头头壮实的牦牛在山间跑过,春夏的气息令人心怡。77岁的小多列身体还算硬朗,坐在自家盖的二层小楼里,喝着酥油茶,回忆起了自己的年少岁月。
“那时候,我们全家都是农奴主的差巴,给农奴主做活儿,从早干到晚,农奴主给吃的是过期的糌粑,一家五口人,每天就只有一斤糌粑,还有一点点清茶。”小多列说,孩童时代,不但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农奴主鞭打,“妈妈40岁时就去世了,那时没法治病,她死在那段苦日子里了”。
民主改革后,小多列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巨变。小多列家分到了11亩土地,这是他们家,也是西藏人民第一次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乡里成立了生产互助组,小多列当上了互助组组长,后来还当了村支书。“我积极入党,因为是党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我也想尽自己一份力,为群众多做点事。”小多列说,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他作为互助组的组长,也努力带领群众好好发展生产。
西藏日喀则市,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图为奔流不息的年楚河穿城而过,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陈林、楚武干摄/光明图片
因为工作出色,1978年,小多列作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的优秀代表来到北京参观学习,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是他此生最骄傲的经历之一。“我们当时参观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在北京待了4个月。我们看到了西藏的差距,更觉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努力地为更美好的西藏而奋斗。”小多列说,从北京回来的这许多年,他一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敢辜负党对他的信任。
如今,小多列用积蓄建起二层小楼,一家人四世同堂住在一起。“我是文盲,但我的孩子们没有文盲了。两个儿子在国家单位工作,孙子们也都接受了教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咧。”小多列说。
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实现了人人平等,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正如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院长王春焕所说:“西藏能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西藏人民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这和中央几代领导人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而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样一个崭新的西藏,这一切都始于西藏和平解放,始于西藏民主改革。”
教育:“有学上”到“上好学”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而根据西藏教育厅发布的最新数据,到2020年,西藏共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中学143所,小学827所,幼儿园2199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已让西藏近90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亿元。此外,开办西藏班、开展教育援藏等工作,也让西藏的孩子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我想考进西藏班!”这是西藏班创办至今,许多西藏小学毕业生的梦想与希望。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实际,党中央作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1985年,以藏族学生为主体的第一批西藏学生开始去往北京等地学习。目前,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77所(含区内3所)中学开办西藏班或招收西藏散插班,20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学生。
30余年来,西藏班为西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很多曾读过西藏班的孩子都成了各行业的佼佼者。2020年,《共进与赋能:内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一书出版,书中人物包括35位历届西藏班毕业的优秀学子,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德吉、全国政协委员江勇西绕、全国劳动模范多吉罗布、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王东海都在其中,他们的经历,也是几代藏族孩子赴其他省区市求学的故事缩影。
33岁的洛桑曲珍是加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她曾是家里第一个考进西藏班的学子,从大连民族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西藏建设家乡。
“家里有7个小孩,哥哥姐姐那时候,家里人还没有建立起让孩子读书的意识,到了我,家里人也跟上了大形势,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和两个妹妹都考上了西藏班,现在最小的妹妹也读了大学。”洛桑曲珍说。
“希望”,这是很多西藏班的孩子反复提到的词。“我13岁去重庆读西藏班,当时感觉人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门外的一切都充满希望,我知道我的人生在那一刻起充满了新的机遇。”像很多西藏班的孩子一样,洛桑曲珍觉得西藏班的经历让她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增加了人生的广度。“很多西藏班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会像我一样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洛桑曲珍看来,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也有一群人,专程来到西藏,为这里带来希望,比如教育援藏工作者。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西藏教育取得了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成就。仅“十三五”期间,教育部直属系统选派干部120多人次,选派援藏教师2400余人次,接收1300多名西藏教师赴相关省区市培训,为西藏安排5万多名内地招生计划。
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是江苏省的援藏学校,2021年是副校长陆年春援藏的第6个年头,在他看来,教育援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教育援藏让西藏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我们希望能够让这里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陆年春说。
除了中小学,西藏高等教育也存在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勇挑重担,分别支援西藏7所高校。“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团队是补充我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西藏大学校长纪建洲说,“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连续16年援助西藏大学,帮助西藏大学系统建立生态学学科体系,指导西藏大学申报获批了学校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的精神令人敬佩。”
作为新中国在雪域高原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西藏大学建校70年来已培养8万名学生,他们在西藏社会主义革命、民主改革和建设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师范类教育方面,西藏有一半以上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都毕业于藏大,这对西藏教育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纪建洲介绍。
福祉:共享安居乐业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5月23日,是西藏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70年前,西藏迎来和平解放。如今,藏族群众在家里煮上酥油茶,端起青稞酒,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翻身农奴把歌唱》。
吃着发霉的糌粑、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住房、生病无法就医——西藏和平解放前,大部分藏族群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今天,西藏360多万人口已经迈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藏族群众激情欢唱家乡巨变,动情歌颂党的恩情。
工布江达县松多村的德吉一家,享受着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各种实惠和便利。2019年,德吉告别住了几十年由石头和草皮搭建的老房,搬进了政府支持建造的砖石民居,“电力天路”照亮了120平方米的每个角落。远在北京和林芝读书的两个孩子,再也不用为风雨天妈妈一个人关不上窗、锁不紧门而担忧了。
近些年,西藏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城乡保障房建设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据了解,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第一次住进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新居,德吉和乡亲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度提升。
安居还要乐业。近年来,随着西藏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山青、水秀、天蓝、云白,一幅幅亮丽的生态画卷在世人面前展开。全区多地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林芝素称“西藏的小江南”,下辖鲁朗镇有“东方小瑞士”之称,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优势,扎西岗村的仓决一家建起了民宿宾馆。2008年起,这个热情好客的藏家妇女用当地特产酥油茶、青稞酒和藏香猪,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为扩大接待能力,2021年,仓决和丈夫又投入100多万元,在老房附近新建了一栋两层楼房。“天气好时,游客白天在院子能看到远处的南迦巴瓦峰,晚上数着夜幕中的星斗,他们开心,我们跟着高兴。”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朗色村是通往国家5A级景区巴松错的必经之地,为吸引游客,村里还对沿街店面进行整体改造,统一设计、统一规划,促进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全村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实现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现如今西藏各族群众有条件也有能力关注起自己的健康。而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目前,西藏全区已经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642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1家。每千人床位数4.9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5.89人。同时,全国各地“组团式”援藏,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感谢他们让我重新‘活’了过来,他们就是我的恩人。”山南市加查县共康村的白玛措姆说起湖北省宜昌市援藏工作队赞不绝口,因为工作队为她消除了25年来一直困扰她的病痛折磨。高山,阻隔不了援藏医疗团队的热情,远程会诊、远程培训、送药下乡、免费义诊,西藏各族群众的医疗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一粒米,一盏灯,一间房,一条路……民生无小事。在今天的西藏,各族人民正享受着史无前例的福祉。
和谐:共建幸福家园
在拉萨市城关区吉日街道办事处河坝林居委会,藏、回结合的夫妇伊斯马力和阿米啦,多年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从不间断地帮助工作繁忙抽不开身的社区居民接送上下学的孩子,成为广为流传的一段民族团结佳话。
两位老人无儿无女,平时生活备受社区居民的关照。今年61岁的伊斯马力是藏族,原名叫普布次仁。“我俩年纪大了,大事帮不了,只能做些小事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河坝林社区总户数2666户、总人口8707人,由藏、汉、回等多民族组成,其中不同民族间通婚的就有127户,是典型的民族团结社区。尽管生活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但多年来,大家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西藏,多民族干部群众聚居在一起的社区非常普遍,生动地诠释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深刻内涵。每到藏历新年、春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住在一个大院里的居民不分民族,都要聚在一起吃“民族团结饭”、跳“民族团结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西藏在全区普遍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2011年以来,西藏累计派出10万多名党员干部进驻5000多个村(居),与农牧民群众结对认亲,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心贴心办实事、解难事,与基层群众建立了深情厚谊,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团结保稳定,团结促发展。
有了稳定的大好环境,各族人民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2020年,西藏全区经济增长7.8%,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7%,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已整体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民族政策,各民族群众和谐相处,西藏社会局势实现持续稳定,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公共安全满意度连续三年在38个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一。
初夏时节,高原旅游进入旺季,拉萨河南岸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场场爆满,一段跨越1300年时空的历史,至今仍能给人以感动和震撼。这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作为藏汉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已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当中。
在新时代,雪域高原360多万各族儿女,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西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05版)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用镜头记录雪域高原的时代变迁,用光影讲述天上西藏的奋斗故事。本届网络影像节活动以“天上西藏·触摸新时代”为主题,旨在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解决高寒高海拔地区群众饮水安全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
初秋,西藏拉(萨)林(芝)公路沿线的河流、村落、农田等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室,伴随着优美的藏戏唱腔,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达娃曲珍正向孩子们讲解藏戏...
三江源头, 11个民族在这里相亲相爱,携手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援青干部刘云军,在支援玉树的三年里,不仅全力救助当地病患,...
题:全球抗疫彰显中国之“义”辛识平疫情如火,命运与共。不会忘记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访华,不会忘记中日韩“风月同天”的...
回顾75年前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由于民族意识在抗战时期达到了新的觉醒,团结合作在抗战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
团结抗疫雪山见证新华社记者凌馨陈俊侠中国云南丽江玉龙雪山21日飘扬起中国和瑞士两国国旗。两天前,万里之外,灯光投射出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要论】 作者:曲青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开...
“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但自理能力很差,连扫地都做不好,该如何培养呢?对此,英才教育王老师认为,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