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我市科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还是实施鄂南经济强市建设重大战略的第二年。在这极不平凡和最困难的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应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全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举办大型节会促发展的新路子,使经济运行逐步回暖,使咸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扩大了开放程度,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综合
全市生产总值(GDP)405.15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23%,比上年增长15.2%,增幅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87.02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74.95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43.18亿元,增长15.6%。经济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1.5:43.2:35.3,第一产业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0.4、0.9个百分点。人均GDP达16101元,比上年增长15%。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有效地应对危机,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应对严峻经济形势,促进咸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应对经济危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确保工业经济的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5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有嘉鱼县官桥八组、赤壁市双丘村、通城县宝塔村等11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形成了一批以嘉鱼县潘家湾镇为试点的现代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赤壁市沧湖开发区普安村为试点的创建生态示范园区试点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咸安区向阳湖镇为试点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5家,比上年增加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6家,新增9家。进一步巩固了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已达到321万亩,规模养殖户3312户,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35个,专业村76个。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全市以园林、文明、卫生和优秀旅游“四城同创”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继2008年国家授予“宜居住城市”称号后再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162.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8㎡。推进了武汉至咸宁天燃气管网建设。推进了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道、咸通高速、咸黄高速和武汉新港咸宁沿江港口的建设。武广高铁的通车,使咸宁到广州仅需3小时。特别是完成了碧桂园、温泉谷、通胜太乙、三湖和三江潜山森林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并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北咸宁温泉国际旅游节和2009国际友谊小姐世界大会,使咸宁扬名全世界。
全民创业成效明显。在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鼓励下,全市市场主体在危机下仍然保持稳定增加。全市私营企业达4684家,本年新开业1079家。其中,制造业本期新开业226家、住宿和餐饮业本期新开业22家。个体工商业户达56054家,本年新开业14238家。其中,制造业本期新开业797家、住宿和餐饮业本期新开业1013家。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建成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当年新增了蒲纺工业园。推进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等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并以“园外园”为载体,建立了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2009年,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4455.67公顷,比上年扩大1628公顷。进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6%,比上年增长32.7%;创税收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96.98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3%,比上年增长27.2%。
区域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抢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引进了武汉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型项目;引进了武汉黄鹤楼酒业及天然香料研发、康誉食品、实华实业、今晨牙刷等食品饮料企业;引进了爱帝服装、世诚职业服饰、乔万尼服饰、佐尔美时装、元田制衣等武汉服装企业;引进了武商量贩、中百仓储、中商平价、银泰百货、中商百货、武汉恒信德龙4S店等知名商家。咸安、嘉鱼、赤壁三县市区纳入了武汉新港建设规划。
市场物价结构性波动。2009年,受国家宏观控制、国际和国内市场供求等诸因素的影响,以猪肉、油脂、原煤、液化气、原油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和燃料价格波动明显,但日用工业品及大部分服务收费价格稳定,市场物价呈现总体平稳、结构性波动明显的特点。全年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为99.6%,下降0.4个百分点。1—12月全市分月CPI依次为101.8%、99.6%、99.8%、98.9%、99%、99.1%、99.2%、99%、98.9%、98.8%、100%、100.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工业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长,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二、农业
2009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140.1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4.9%、5.3%、12.3%。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112.51万吨,增长9.5%;油料产量8.26万吨,增产4.1%;蔬菜产量199.22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1.83吨,增长4.0%;园林水果产量4.42万吨,增长1.0%;生猪出栏188.64万头,增长6%;家禽出笼3388.62万只,增长28.4%;水产品产量19.01万吨,增长7.7%。木材采伐量21.84万立方米,楠竹采伐量1625.4万根。因市场价格回落,棉花产量2658吨,下降4.6%;苎麻产量1.81万吨,下降20.8%。
农村环境和基础建设加快。全市100%的村通电、99.9%的村通电话、98.2%的村通沥青水泥公路、46.2%的村通自来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各类工程771处,完成土石方854.27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2处,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4.79万亩,新增、改善和恢复除涝面积1.5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2万亩。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9%;农村用电量3.54亿千瓦时,增长8.8%。
“山上再造”战略加快推进。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森林面积发展到665.6万亩,森林覆盖率54.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44万亩,完成了全年造林计划。
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全市有茶叶、水果、蔬菜、雷竹等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达264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食品14个。全市9个农产品获评“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1个农产品获评“地方特色农产品”,7个农产品获评“金奖农产品”,获奖总数比上一届多3个。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市到位的惠农补贴达2.45亿元。其中,种植业补贴1.82亿元,农机补贴3496万元,畜牧业补贴1305万元,农村能源建设1470万元(户用沼气补助91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350万元、沼气服务网点210万元)。
土地资源改造力度加大。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共争取省级投资高产农田建设项目14个,建设规模19.59万亩,投资4.39亿元;争取省级投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12个,建设规模10.9万亩,投资2.18亿元。完成了2008年29个省级投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的建设,净增耕地10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7.38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64.7%,比上年增长27.3%。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4.23亿元,增长21.9%;重工业增加值93.15亿元,增长30.6%。
规模企业个数增加。全市规模企业达到726家,比上年底增加99家。
多数行业保持增长态势。全市规模以上32个工业行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等2个行业生产低于上年外,30个行业生产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20个行业增幅超过10%;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5个行业增幅在50%以上。
工业效益整体向好。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6.6亿元,增长19%;产成品资金18.1亿元,增长15.3%;应收账款23.4亿元,增长17.5%。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企业增加值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58亿元 , 比上年净增100亿元,增长50.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249.10亿元,增长5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52.47亿元,增长44.5%。全市城镇以上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全面增长。其中,第一产业6.56亿元,增长86.1%;第二产业95.99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146.55亿元,增长75.0%。2006年至2009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43.15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43.3%。
扩内需政策带动效应显现。截止年底,全市四批争取新增中央投资8.26亿元(含全市电网改造投资)、项目482个。其中已竣工项目347项,占全部项目的72 %,部分项目已交付使用;在建项目131项。
大项目支撑效应作用增强。全市在建亿元项目达到114个,比上年增加41个,增长56.2%;完成投资额108.53亿元,增长1.3倍,占全市城镇投资总量的43.6%。其中,咸宁核电、蒲圻火电二期、红牛二期、晨鸣林纸桨一体化和武咸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武咸快速通道、杭瑞高速、大广高速咸宁段等一批大项目的推进或完工,支撑了投资的快速增长。
城市建设拉动有力。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额达109.14亿元,比上年增长89.8%。其中,交通运输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均增长1倍以上。
房地产业回暖。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9.5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21.86万平方米,增长95.5%;商品房销售面积105万平方米,增长21.5%。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2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913公里。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29.9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3%;公路旅客周转量26.71亿人公里,增长7%。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7亿元,比上年下降10.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2亿元,增长17.8%;电信业务总量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固定电话用户数42.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1.73万户,宽带用户11.85万户。
六、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88万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20.2%,比上年增长21.3%,增幅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9.1万元,增长19.6%;餐饮业和住宿业零售额20.93亿元,增长36.4%;其他行业零售额5.91亿元,增长21.3%。全年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8亿元,增长23.7%;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16.4%。
扩内需政策推动激活消费市场。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及时出台和我市及时有力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等政策,促进了消费的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已备案登记470家销售网点,销售家电下乡产品累计9.60万件,销售金额1.93亿元。其中,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成为家电下乡的热销商品,占总销量的92%,占销售额的90%;汽车销售额达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4%。
大型节会消费效应明显。2009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北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和2009国际友谊小姐世界大会,使温泉旅游消费成为一大亮点。在“旅游节”过后,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猛增,特别是商务会议游客,平均每天来温泉的游客已超过1万人次,客房入住率达95%以上。
住房消费趋向活跃。全市商品房销售额达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58%。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78%城区居民家庭装修过住房,人均住房装潢支出267元,比2008年增长50.8%。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逐渐回暖。全市外贸出口9420万美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98.3%,比上年下降13.8%。由于世界经济逐步好转,全市从8月份开始外贸出口出现了正增长。
外资投入大幅增长。实利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5.1倍,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比全省高2.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市实际引进项目(新开工项目)390个,合同引进资金262.3亿元,到位资金49.5亿元,另335个续建项目到位资金60.8亿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共到位资金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旅游业发展效应凸显。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16.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12亿元,增长66.8%,占全市GDP的8.4%;旅游门票收入5212.83万元,增长59.9%。截至年底,我市已有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5家。以“温泉文化旅游”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达到了“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促发展”的目的。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39.5%,增长27.9%,增幅比全省高13.3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质量得到改善。全市税收收入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59.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增长30.8%,企业所得税增长48.4%,个人所得税增长20.4%,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21.1%,房产税增长28.6%,印花税增长21.3%。
社会保障和公共支出增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3.5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3.4%、公共安全支出增长42.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1.8%、教育支出增长39.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9.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1.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4.8%、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95.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51.1%。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28亿元,增长57.8%。
融资主体增多。吴江农商行赤壁支行、黄石银行咸宁分行等综合性商业银行相继落户咸宁,赤壁花旗贷款公司和金源、兴银、中金鼎等3家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业,标志着“贷款零售商”正逐步进入我市信贷融资市场。年末,全市存款余额为347.19亿元,比年初增加67.86亿元,增长24.3%;贷款余额为171.52亿元,比年初增加49.23亿元,增长40.3%。其中,中长期贷款100.44亿元,比年初增加39.56亿元;短期贷款66.73亿元,比年初增加6.87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机构达到18家,当年新增4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10家。实现保费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累计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6亿元,综合赔付率为61.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70件,比上年增长17%,有200件专利获得授权,比上年增长6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实现增加值14.34亿元,增长18.8%;产品销售收入达36.48亿元,同比增长11.5%。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享受新机制政策的义务教育学生35万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1.3万人,比上年增长6.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69万人,下降9.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42万人,增长5.1%。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为庆祝建国 60 周年,举办了全市“中央城杯”《歌唱祖国》大型群众性红歌赛活动。在2009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期间成功演出了大型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新组建了咸宁市歌舞剧团,其创作的《响啊想》作品分获湖北舞蹈“金凤奖”、“金编钟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参加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提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双合莲》拍成提琴戏曲片。全市现有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艺术机构9个,藏书量66.54万册。新文物保护点1800余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服务社会,健康全民”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2009年湖北省青少年儿童田径项目的年度比赛,我市获得2金1银3铜的成绩。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武术、游泳、排球三个项目的比赛中,我市获得2金7银10铜的好成绩。
广播电视事业平稳发展。广播覆盖率94.5%,电视覆盖率95.1%。
卫生医疗条件改善。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676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3张;卫生技术人员946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548人;注册护师、护士3063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2%。
十一、社会和谐建设和环境保护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农村福利院72所,集中供养老人6500人。城乡低保困难群体救助、受灾困难群体救助、优抚群体保障发放资金3.9亿元。其中,救助农村低保对象96240人,发放资金5030万元;救助城市低保对象90212人,发放资金1.3亿元。帮助、解决了0.6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和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92起、死亡63人、受伤177人,同比分别下降26.7%、16%、30%。责令停产整顿生产经营单位3家,关闭非煤矿山10家,查处工矿生产安全事故6起。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共排查企业75家(小造纸20家,小水泥9家,小钢铁1家,涉砷企业2家,重点行业企业43家)和建设项目170个,对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22家企业和12个建设项目全部予以责令整改,关停两家涉砷企业, 关闭非煤矿山10家,COD、SO2分别削减3%、4.5%。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5天,优良率达100%,优良率居全省前列;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90.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2万人,出生人口3.42万人,死亡人口1.03万人;常住人口251.63万人。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2338元,比上年增加1152元,增长10.3%;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27元,增加1030元,增长9.7%。其中,工薪收入7800元,增长7%;经营性收入1997元,增长10.8%;转移性收入186元,增长2.8%;财产性收入2355元,增长23.1%。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73元,比上年增加462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1693元,增长10.5%;家庭经营性收入2777元,增长5.9%;财产性收入139元,增长3.3倍;转移性收入264元,增长23.4%。
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30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634元,增长6.9%。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2平方米,增加6.1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59.82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589元,下降7.7%。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8%,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平方米,增加0.65平方米。
就业形势平稳。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54万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邮电业务总量口径与上年有所变化,上年数据作了调整。
日期:2010.03.11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2010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下一篇:
2015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末医保基金累计结存3.15万亿元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0年全国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