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华
崇阳县桂花泉镇桂花村仿佛是一位及笄之年的少女,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不断长成她那翡翠般的模样,悄无声息地向人们展露她那迷人的惊艳。能够以桂花命名的村庄,你怎么想象她容颜的美丽都不为过。
从县城出发,沿崇赵公路向西行约20公里许,便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桂花村。整个村庄深藏在大药姑山脉北支的一列峡谷里,北侧为金子山支脉,南侧为分水坳龙飞岭,两列山脉绵延二十余里,怀抱着一溜谷底平地。在桂花泉镇,桂花村处于要冲位置,拥有最好的资源秉赋。这片黄土地曾经富庶,也曾经沉寂,她的振兴之路,虽然步步艰辛,但必定会谱写其韵味独特的华章。
桂树泉的美丽传说
“西乡有一桂树泉,一港清水洇良田”。在鄂南广为传唱的《双合莲》,描摩了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地域,一百多年前的桂花村,山水田园风光旖旎,充满了祥和诗意的美好。那是一片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地,山脉迤逦,雄峙南北。北山主要以富含镁元素的白云石构成,裸露的岩石,在强烈的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光泽质感。覆土较浅的陡坡坚硬贫瘠,但特别适宜柏树的生长,虽然生长缓慢,但四季常青,漫坡苍翠。南山以含钒、锑等元素的石煤构成,埋藏较深。山峦覆土深厚,宜于乔木、楠竹生长,有成片的楮树林,乃桂花林场的核心区。
两山之间,是自然神力构造的山间谷地,白泉溪呈丫字形,汇聚了境内的各路溪流,成为香山水库的主要水源地。低丘覆盖着深厚的黄壤,适宜茶叶、竹子生长。坡底侧是肥沃的水稻土,有成片的自流灌溉的稻田。沿山脚有多处泉水,大部分为季节泉,春夏泉流喷涌,秋冬变细甚至干涸,有两眼泉则长年涌流,滋润着千亩沃土,的确是四季飘香的鱼米之乡。
有心去寻觅诗中的桂树与清泉,乡亲们却告知,这些美好的物事,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没有了确切的痕迹,令人好生遗憾。究其原因,许是上世纪下半页,林木遭到过度开采,生态系统失调而致。好在近些年因拓展上山的公路,意外地打开了一个溶洞,改变了地下水脉的走向,形成了一个新的泉眼,且水量一年比一年增大,也许传说中的桂树泉将会因此获得重生吧。
走进靠近集镇的胡家大屋,现代小洋楼与低檐瓦屋共存,给人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在错杂的农家房屋群中,有一处严重倾圮的二进庭院,便是当年的多情秀才胡三保的居所。他生活的晚清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但在这个僻静山乡,除了社会活力渐次消解,人们的生活似乎仍处于剧变前的寂静状态。英俊后生胡三保,在乡居读书的慵懒时光里,竟然萌发了一腔自由生长的情愫。当他翻越猴堂岭,来到金子山腹地的三山源踏春时,邂逅了思春若梦的美丽村姑秀英,便如春草般生发出一段本该浪漫缱绻的乡村爱情。可悲可叹的是,在那个旧秩序行将崩塌、个体心灵与情感禁锢异常严厉的年代,有情人难成眷属,才子佳人被迫双双殉情,演绎出一曲无限悽美的悲情故事。经过铁匠诗人瑞兆公的叙述传唱,《双合莲》这曲催人泪下的悲歌,穿越时代的剧变,穿过迷蒙的江南烟雨,装点了崇阳人的茶余饭后,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爱与恨的情感体验。
除了《双合莲》的故事,桂花村还拥有一段光鲜的记录。桂花村一头连着官庄村,一头接着赤壁市赵李桥镇的百花岭,在拥有芬芳的名字之外,她还有一个别称叫黄土塝,曾经是盛极一时的口子镇。在未修建赤崇公路之前,贯穿山谷的崇阳至赵李桥公路,曾经是南三县,乃至赣北至鄂南、湘北的最重要交通干线。每个县都在京广铁路经过的赵李桥镇设有物资转运站,人员车辆来往频繁。居于两县交界处的黄土塝,渐渐发展成要冲集镇。加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兴办了国营桂花林场和桂花茶场,从县城下来了大批知青,给小小的黄土塝增添了许多浪漫和繁华。再后来,随着洪下至蒲纺方向公路的修建,还有通城至岳阳的通道开通,物资有了更为便捷的运输,赵李桥镇逐渐失去了区域转运中心的功能,崇赵公路和中间的黄土塝也日渐变得沉寂。
应运而生的雷竹小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为农业大县的崇阳,一直在努力探索有利于规模化高效化的种植物种和模式。当时从浙江临安引进了一个以食用笋为主的品种雷竹,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对种植土壤的选择,对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非常高。在全县大范围试种后,最后,在黄壤土层深厚的桂花泉镇扎下了根,成为崇阳雷竹的主产区。就在那个时候,临安的雷竹种植大户蒋长富、叶素琼夫妇,随着雷竹的引进,来到了崇阳。此后二十多年来,他们成为崇阳雷竹发展的功勋人物,不仅带来了雷竹专业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更展示了他们勤劳创业的顽强韧劲。
都说种雷竹要舍得下功夫,“一亩园十亩田”,就是对竹园管理投入的生动写照。蒋长富夫妻的目标是种出高价值雷竹笋,坚持按有机食品标准种植,不断探索冬季竹林覆盖技术。通过覆盖稻壳、粉碎秸秆,在冬季保持地温的同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所产冬笋又白嫩又品相整齐,在武汉农贸市场深受欢迎。经过长期的培育改良,近些年,崇阳雷竹已经有了本土化优质品种,与浙江所产竹笋有了明显的区别,身价大幅提升,成为崇阳地理标志产品。二十年后,雷竹种植的二代人物,蒋长富的儿子蒋囯庆也接过了父辈的产业,并且以更前沿的经营理念拓展着崇阳雷竹产业的边界。
当全国小镇经济模式不断推进,成功范例越来越多之时,主要功能区位于桂花村的雷竹小镇应运而生了,将由桂花雷竹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规划总投资12.5亿元。雷竹小镇运行两年多来,逐渐走向种植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显示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魅力值越来越高,为苦苦探索的崇阳农业产业化及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开辟了一片令人惊喜的天地。
从雷竹小镇的发展脉络观察,有其内在的运作轨迹和模式,将经历种植基地规模化、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业与生态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化三个主要阶段。目前来看,第一阶段处于补强阶段,桂花村及周边村的高效竹园已有6000多亩,成长型竹园达3000多亩。第二阶段开局良好,处于发力状态。产业核心园区位于桂花村,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新产品研发中心6000平方米;加工厂房14000平方米。将配建50吨级的冷藏加工房,通过冷链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年可加工油焖雷竹笋、笋干等系列产品800吨。
第三阶段处于探索推进阶段,将开发竹主题旅游产品。目前已新修8公里八字循环竹林观光旅游公路,种植观赏荷花20余亩。建有“百竹博览园”“农事体验园”,展示竹品科普知识、民俗风情、地方工艺特产。并在步道两边、房屋周边栽种杨梅、猕猴桃、无花果等30余种果树花木。引入落地“地球仓”概念酒店,此乃湖北省首家。以雷竹笋为主打特色食材的长庆食府亦经营得风生水起。
流连休憩于雷竹小镇,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明媚的阳光如瀑布般洒向睡榻,清风穿林送来竹韵荷香,天然氧吧洗涤疲乏身心,雷竹系列菜品颊齿留香。观美景,啖美食,如一片闲云,悠然于万绿丛中,定然会让远来的旅客忘却红尘的烦忧,满血复活,倍增对生活的梦想与热忱。
未来可期的生态家园
桂花村因县域外向物流通道的改变而失却了繁华,但因为生态的恢复而重新拥有了鸟语花香,更因为雷竹的繁盛和雷竹小镇的兴起而获得生机。乡村振兴在这里已经绝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桂花泉镇谋划发展的内核,成为桂花森林公园美景的重要载体,作为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的家园,她精彩的未来是确定无疑的,可以期待的。
在乡村振兴的规划里,桂花村的改变将上升到再造的层面。现在虽然刚刚启幕,但这种重生的变化依然令人惊喜和振奋。她的主要水系白泉溪得到了疏浚、维护和治理,多处溪岸护砌一新,沿溪堤岸修成了平坦的乡村大道,两旁新植了桂花、香樟、石楠和七彩玫瑰,构成雷竹小镇的外环通道。自然村落疏密有致,是桂花村的一个特点,非常有利于重新组合改造。在村庄整治美化的过程中,他们遵循了自然宜居等原则,以古树群落为重点,建设了数个村中小游园,铺砌了通户步道,尽量保存了传统风貌,人居与生态系统互为衬托,宜居指数大大提升。
打造乡村振兴的升级版,是桂花村的追求目标,他们引入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的理念,主动对接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以村庄整治为基础,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增强乡村休闲游的开发潜能,形成了产业优先、环境优化、素质提升的良性发展态势。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春夏时节,漫步桂花村,青山围合,溪泉淙淙,田畴泛绿,满坡如茵。入秋之后,山林烂漫,平畈晕黄,在绿色的主调上,秋获的金黄格外醒目,少有秋燥之烦扰,尽显高秋之怡然。如若桂树泉再入诗章,定然美若仙境。
责编:刘念
编辑:刘念
上一篇:
黄荆塘里出“黄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