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走进黄荆塘村,水清可濯、径通可至、景美可赏、人居可适、乡风可咏,一幅绿、富、美的乡村画卷徐徐打开。
打造“黄金塆”
站在高坡上俯瞰,茶叶满坡,黑红相间的柏油路循环贯通,宛若给秀色可餐的青青茶园系一个加长版蝴蝶结飘带,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高铁从园区呼啸而过;或亮蓝或橙黄的骑行背影正洒落风景道挥汗爬坡;梯田茶园最低处,一袭红裙的时髦女子在婆娑竹林优雅自拍;几名中年男女在观光回廊歇脚。这里俨然成为城里人旅游休闲的打卡地:采茶、赏花、听古田茶歌、游湖垂钓、骑行、烧烤、吸氧。游人脚踩黄荆塘这片乐土,胸腔漾起暖暖的幸福。
2013年冬,咸安区正式启动“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活动。村支书陈学友率领黄荆塘村第一个响应,先请能人规划设计,注重季相变化,丰富绿化色彩,选择桂花、樟树、栾树等品种作为绿化林木,合理搭配乔灌、花草等加以点缀。拿出合理化设计后,紧接着开动员会、发公开信、挂标语让群众人人知晓个个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党员万大祥主动出钱出资,帮助修复7组的三口塘堰;退休老干部阚敦国为7组添置价值数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四组企业家万正洪赠送3000多株苗木;个体大户万大华捐资5万元,硬化通组公路1.6公里。
秋高气爽的日子,游人走进7组,村舍洁净,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体育广场步道彩砖铺就,白底彩画的文化墙赫然在目。高大的栎树、朴树挂上铝制保护牌,树脚下砌起石头围栏;路侧桂子飘香、栾树枝头灯笼果高挂,房前池塘修绿篱,塘边花池菊花正艳、夜来香娇俏,屋后翠竹婆娑,随风摇曳。让人顿生如在画中游的错觉。
通过绿色示范乡村建设,黄荆塘村实现了“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的目标,达到了道路硬化、沟渠绿化、村庄美化的效果。2014年,黄荆塘村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自2017年开始,汀泗桥镇在黄荆塘村连续举办三次探春赏花节,又搭建乡村大舞台,精心编排民俗歌舞,竹当篱、筛作画,唱茶歌、跳茶舞、赏菜花、观茶道、品茶香。荆塘村赏花品茶民俗游成为咸宁线上线下最火爆的精品线路。
“探春赏花节”让黄荆塘村名声大振,也为黄荆塘村带来了人气,带动了周边的农家乐发展,村民都感觉有了好日子有了奔头,种茶的劲头更高。
修出“黄金道”
村委会门口公路是老咸嘉公路。咸嘉公路改道后属于无人管地段,大眼小溃,无法行走,路上砂砾遍布,路难走、车难行,成了黄荆塘村发展的绊脚石。要想富,先修路。可村里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学友为此多方奔走。为了节约钱,陈学友把自家推土机、挖机开起来,免费为村里开挖路堑、填筑路堤、路基压实、整平路基表面。贯穿黄荆塘村境内5.7公里的老路,短短几个月时间,硬是被他整理出了路基初坯。经镇政府和区公路局多方争取, 20多万元帮扶修路资金很快到位,曾经坷坷坎坎的伤心路得以铺平、拓宽、硬化。
黄荆塘村从昔日田埂路发展到现在的产业路,黄荆塘村全境有“四好公路”20多公里。哪里有茶园,哪里就有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哪里有产业,路就延伸过去。一条9公里长红黑双色飘带状的“四好农村路”让人眼前一亮:宽5.5米的沥青硿路一边刷黑,一边刷红,中间及两边用白线隔开;刷黑的一边走汽车,刷红的一边是骑行道,道上自行车图案、香城泉都、咸宁风景道标记格外醒目。这条“四好农村路”连通村组和城镇,串起周围的油菜花海、万亩茶园、神童牧业等产业和观光区。“路没修通之前,运肥上山都靠人背,割下老青茶也靠肩扛。现在,车子可以开到茶山,既便于游客观光采摘,又便于茶园管理。”陈学友自豪地介绍,南山连片茶园有2700亩,周围茶园6000多亩,最终要发展到万亩。“四好农村路”连通神童牧业公司。近年来,该公司年存栏生猪发展到10万头,并投入800万元处理养殖污水,环保达标。处理的沼液运到万亩茶园,可作茶树的有机肥料。路修好了,神童牧业公司运饲料进来、运生猪出去,更方便快捷。自2018年8月修好9.1公里“四好农村路”后,村里今年又新增5公里多人行步道,并刷黑标线,整个投入1000多万元。“四好农村路”便利了群众出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也给黄荆塘发展乡村旅游带来很多机遇。过去到咸宁城区要1个多小时,现在只需半个小时;过去的田埂路只能人走,每亩田100元的租金没人种,现在每亩田租金低于350元不租。
村子因为道路的提档升级变得炙手可热:茶叶启动了大型机械采摘,人工成本大幅降低,每亩增收近2000元;在外经商的能人返乡了,要投资200万元建休闲农庄;外地老板也来了,想在这里建一个黑毛茶生产基地……
种粮大户阚文波,在村里流转了1400亩田地种油菜、水稻,往年因为路不好只能用小型收割机,光收油菜就要半个月,碰到天气不好,只能收一半烂一半。去年油菜收获时用上了大型收割机,两天就颗粒归仓。如今,虽然田地的租金从每亩几十元攀升到了三四百元,他仍干劲十足。
种下“黄金叶”
有了凝聚力,就有了动力。陈学友认为发展产业,才能真正使村民致富。在陈学友的词典里没有拖延二字,说干就干。2013年,他带领村干部四处寻找适合本地的农业项目。刚好咸宁市打造百公里茶叶走廊,黄荆塘村也被规划其中。陈学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村里土质以黄壤和红壤为主,粘性重,偏酸,土地肥沃,适合茶叶生长,何况黄荆塘村还有种茶历史。
茶项目确定了,陈学友就开始动员大家流转土地。困难也接踵而来,村民都习惯种植杉树,不愿意砍树种茶。陈学友家100多亩地也种杉树,父亲也反对砍树,工作不好推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他深谙此理。为了村里经济发展,他置家人的反对而不顾,第一个砍光自家的杉树林。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带村民到浙江和福建的茶叶村,学别人的种植模式和生态效应。村民代表考察归来,心灵都有所触动。看到陈学友和村干部信心满满,村民纷纷腾地种茶,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万亩茶园规模雏形初现。2017年,村里组织成立了由陈学友任法人代表的黄荆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又流转村民1200亩林地兴建集中连片的茶园,同时争取各方资金,建起了茶叶加工厂。2019年,茶园开始试采摘,制作干茶1100多斤,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村民开始尝到了甜头。黄荆塘村八组组长熊荣华说,八组种植了500多亩茶叶,又在林下套种玉米,养鸡,村民收入增长,不仅保护了绿色环境,还发家致富。
目前,全村种茶户每户一亩茶园产值均在1万元,其中名优绿茶产值3000-4000元,黑毛茶6000-7000元,亩产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全村十六个组先后有385户加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85%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茶叶,幼龄茶园面积已达6500亩。村里预计用3至5年时间将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3000亩,力争实现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15000元的目标,真正以绿色茶产业带动全村发展。如今,在黄荆塘村,到处传唱着一首歌谣:“一晨摘一壶酒,一天摘一身绸,一月摘一头牛,一年摘一栋房。”
昔日穷怕了的黄荆塘村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全村建设茶叶基地共计6000余亩,拥有投资上亿元的茶产业加工厂。2014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绿色示范村”、“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2016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村”、2017年被湖北省评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2018年被咸宁评为“最美特色茶园”。
村里现有6000亩茶园、千亩油菜花海、2600亩西湖垸渔业休闲垂钓中心、200亩湘莲荷花基地等生态产业资源,村里的规划是以“赏花品茗”与“诗意田园”为主题,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着力发展生态旅游长廊,重点打造集观光旅游和采摘娱乐、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陈学友打算把黄荆塘村变成农旅结合新农村,让大家来这里,每一个季节来,都可以看到花,摘到果。
小时候放牛时,陈学友最喜欢坐在山头远眺,梦想荒山能披上绿衣。从2005年挑起黄荆塘村重担,时间过去了15年,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年轮,陈学友品尝了黄荆塘村幸福蜕变的全过程,个中的酸甜苦辣,自不言说,儿时的梦想早已在故乡的山头开花、结果。我想,种下黄金叶、修出黄金道、打造黄金塆,便是眼前这位憨厚质朴的中年汉子最大的幸福吧。
责编:刘念
编辑: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