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湖北科技学院联合课题组
一、咸宁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 40 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 了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8)、受挫恢复阶 段(1989—1991)、调整引导(1992—2001)、 促 进 和 提 升(2002—2007 )、冲 击 和 成 长 (2008—2012)、转型腾飞(2013 年至今)6 个 阶段[.]。
党的十九大以来出台了系列支持民营经 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7年国务院和有关部 委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226个,湖北 省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130个,咸宁 市政府也制订了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 关政策 75.74%,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总 量的74%,吸纳了60%以上的就业人口,文件, 给予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应政策措施,2017 年 咸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成为咸宁 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五年来,咸宁民营经济总体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为规上企业数量扩展、投资增加和产 值提升。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847家,民 营企业投资1240.36亿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84家,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6家,高新技术 企业总数达到192家,总数居全省第7位。
二、咸宁民营经济的市场地位
民营经济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民营经济 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较大,2014-2017 年,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平均为74.69%。
民营经济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5、 2016、2017 三年经营主体户数比上年增加- 17.12%、3.98%、12.04%,经营主体资金数比上 年增加45.87%、53.91%、30.07%。
民营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主 要表现在综合实力增强、外贸出口增加、产业 转型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增强。湖北金盛兰冶 金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17湖北民营企业100 强名单,湖北奥瑞金制罐有限公司、湖北金盛 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合加环境设备有限 公司、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入选 2017 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 100 强名单。全市民营 企业 R&D 投入也是逐年增加,从 2013 年的 2.64 亿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4.27 亿元。科技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咸安为例,2017年发明 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合计428项。 三、民营经济在咸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增长动力贡献不断增强。民营经济 已经成为咸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区域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5-2017年民营经 济对GDP的拉动率平均为7.1个百分点(GDP 平均增长率为8.67%)。
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实现贡献主要体现在 就业、税收和供给侧改革推动上。民营企业在 社会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吸纳了60%以上 的就业人口。2013-2016年民营经济体吸纳 了在岗职工 915455 人,平均每年 228864 人, 占全社会在岗职工的 66.83%。在税收上, 2013-2017年平均占比为47.92%。
2、社会责任承担贡献进一步增加。主要 表现在社会捐赠、扶贫、健康养老三个方面。 以咸宁市区为例,2013-2017 年民营企业社 会 捐 赠 总 计 2406.52 万 元 ,平 均 年 增 长 36.05%,咸安区扶贫支出41万元。民营经济 社会健康养老发展稳中有进,2013-2017 年 健康养老机构平均年增长率 24.68%,养老人 数平均年增长率为23.74%。
四、咸宁民营经济地位提升和作用增强的路径
1、转型发展理念的更新路径:新型经济。 借鉴广东“智能化”、“轻资产”、“跨界式”的新 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咸宁新民营经济发展主要 体现在四个“新”上:一是创业主体新,从传统 的招商引资转变为引资引智,资智结合,充分 发挥乡土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创新创业 主体,通城“回归经济”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 验。二是产业领域新,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的低端产业转变为高附加值的技 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关注 和选择技术、生态、网络、服务新领域的产业。 三是发展模式新,主要抓住集聚、融合、协同三 个关键要素,创新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条延 伸和环节的选择,实行跨区域的协同,跨产业的融合,形成特色产业的集中和集聚;通过“互 联网+”、产业集聚效应、校企及科研平台的合 作,实行协同创新,创新发展动力。四是治理 结构新,加快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转 型,建立科学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清 晰、股权多元、法人治理、科学管理,提升管理 绩效,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2、转型发展机制的构建路径:协同创新。 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实行大 跨度整合,进行重大科技创新。一是要搭建协 同创新平台,突破创新主体壁垒,汇聚人才、资 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创 新效率,转换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二 是扩展协同创新内容,从科技创新协同扩展到 产业链协同、价值链协同、融资协同、营运模式 协同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等,提升民营企业整 体运营协同效应,转换民营企业发展的要素集 成驱动力。三是构建协同创新共享机制,通过 资源汇集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研发营运机制、 成果共享机制的建立,构建协同创新的共享机 制,转换民营企业发展的共享要素驱动力。
3、转型发展空间的拓展路径:延伸融合。 做到五个“盯住”:一是盯住空白,拓展补缺空 间。引入补缺营销理念,在产业链条上选择适 应自身发展的空白点,补缺市场需求。二是盯 住高点,拓展增值空间。选择产业链条上游研 发环节,中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环节, 下游具有服务优势的服务环节,拓展价值增值 空间。三是盯住趋势,拓展发展空间。智能 化、互联网、绿色、环保、现代服务都是可选择 的发展空间。四是盯住集聚,拓展效应空间。 通过产业区域对接和产业园区的优化,做好产 业集聚和产业集中大文章,按产业发展的生 产、市场、标准递进的发展顺序,拓展民营经济 发展的集聚效应。五是盯住特色,拓展优势空 间。利用汽车零部件生产、机电生产、电子产 品生产等产业优势,绿色发展优势,现代服务 业发展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
4、转型发展功能的创新路径:综合提升。 以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常规功能为中心,适应社 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要求,实行功能发展转型。 一是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 要功能,在增长速度、发展质量上成为经济发 展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进一步夯实民营经 济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功能,在增加就业、改 善民生、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 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 重要作用,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新民营经济,推 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充分释放有效供 给,着力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 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四是进一步发挥民营 经济促进创新的作用,在创新主体、创新内容、 创新协同上发挥重要作用。
5、转型发展环境的改善路径:“三抓一 优”。进一步深化“三抓一优”,创新制度设计, 改善发展环境。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二是改善法律援助 环境,解决民营企业法律诉讼难点问题,规范、 引导民营企业沿法制化轨道发展。三是创新 融资环境,宏观上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创立民 营经济发展基金,加大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 度;微观上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帮助民营企业 完成相关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股权运作,实现 融资需求;同时还可以推动政府主导的PPP模 式,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共同供给资金的 模式。四是创新制度安排,通过诚信规制制度 安排,兑现政策,落实公平待遇,指导行业发展, 激发和提振企业家创业信心;通过政府主导的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做好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储 备工作,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解决民营企业 “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五是创新政商交 往环境,加强廉政建设,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 助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亲”、“清”的政商关系, 发挥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政府助力作用。
编辑:chenguo
上一篇:
农村金融机构要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下一篇:
夯实基层基础 筑牢第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