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关于九宫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咨询建议报告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07-16 10:00

○ 湖北省社科专家调研组

核心提要:2018 年底,应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邀请,湖北省社科联组织专家围绕九宫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咸宁市委市政府、通山县委县政府、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九宫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咨询建议。其中,打造“华中星光主题旅游第一品牌”和“科学名山”等建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

一、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

(一)生态空间分布得天独厚

九宫山属于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2007 年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 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既是中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区,又是古北界与东洋界动物分区的过渡地带。保护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十分丰富,天然分布共有37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 种,国家珍贵树种15 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5 种。

(二)生态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九宫山认真贯彻《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区之本和首要工作任务。关停取缔保护区内6 家采矿企业,完成整地挖穴750 亩、栽植苗木16.8 万株;进行古、大、珍、稀树木建档立卡;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情监测防控;完成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及更新工作;建立“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九宫山基地”。作为免检单位,顺利通过“绿盾2017”国家自然保护区监督专项检查。同时,护林防火取得建区以来连续23 年无重大火灾的好成绩。

(三)文旅产业迈入新阶段

九宫山以生态环境优良、森林植被繁茂、物种丰富多样、云雾缭绕、泉瀑涌动和空气清新为自然本底;以悠久的宗教文化,恢弘的寺庙建筑,独特的人文风情,扑所迷离的闯王陵为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禀赋、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九宫山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省、市、县等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九宫山大力推进理念、环境、文化、景点、机制等“五个再造”,努力实现“生态、全景、全季”的九宫目标。鄂旅投与通山县政府合资成立投资公司,已经投入6 亿元改建景区设施,丰富旅游线路。2017 年,九宫山游客量达59.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7 亿元。九宫山正朝着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观星赏叶、冬季滑雪的“全季”目标迈进。

二、九宫山景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制约高质量发展

九宫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是一个独立建制的县级单位,但因在隶属关系上夹在咸宁市和通山县之间,管理体制不顺,市里难管理,县里不好管,在景区规划、环保、消防、卫生等方面很难真正行使执法权。现有人才队伍知识体系相对滞后,缺少植保和动保专业人员,制约了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景区总体规划滞后制约了新的投资建设。《九宫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2012)》早已过期,二期总规编制虽于2016年底启动,但至今仍未批准通过,严重制约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的同步实施。

(二)居民生机受空间管制影响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现大约有3000 多人口,分布在10 多个村子。上个世纪,为了抢救性的划定自然保护区,笼统地把保护地划为自然保护区,故遗留下来了保护生态空间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从近几年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来看,这部分社区人口已成为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瓶颈。主要反映在社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差,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社区居民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占据主导,而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政策又限制当地居民的资源利用。

(三)资源有效供给与旅游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云中湖核心区历史遗留问题和跨省交界管辖问题,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拓展。旅游产品内涵相对单一,碎片式的文化散落,没有与景点旅游结合起来。对九宫山的科学文化名山内涵挖掘不够,使游客仅停留在生态好、气候凉爽等一般认识上。许多重要地质遗产景观未得到很好利用与开发,缺少有吸引力和观赏游览价值的地质科考路线设计。

三、相关建议

(一)优化管理体制,构建生态空间安全保护屏障

建议通山县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在保护区建立综合执法机构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执法和督查工作。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主体和投资开发主体之间的责权利,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培训教育,形成社区共管的局面。近年来,很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朝着信息化、移动化、网络化的管理方式转化。建议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无人机和移动监管APP 等,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态空间监测、巡护中的效率和准确性、科学性。创新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多维智能空间管理系统,实现移动端和网络端的信息同步管理。

(二)科学处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间的关系

建议按保护的重要程度,对符合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定的适宜地区,进行有限开发,丰富九宫山自然生态旅游内容。对于保护核心区,应该严禁旅游活动,游客不准进入,可以有控制地进行一些野外考察和远足活动,但一定要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对于缓冲区,可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阻力。旅游开发区,主要开发功能是观光和度假,可开展特种珍稀植物园,增设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具体建议包括:1.在云中湖景区,建设九宫山动植物博物馆或陈列室;2.建立珍稀植物观赏园,集中展示本地珍稀植物和异地迁入的珍稀植物,让游客实地感受九宫山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宝库;3.在符合开发条件的地区,开辟森林穿越旅游线,沿途布置科普解说牌,旅游引导牌等服务设施;4.出版九宫山动植物系列科普图书,包括:少儿版、青少年版、普通游客版。

(三)以科学名山为切入点,丰富九宫山科学文化旅游内涵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包括地层剖面类、地质构造类、地貌景观类、水体景观类、环境地质景观类和古生物类,有国家级地质遗迹3处。不同地质遗迹具有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观赏性、通达性和可保护性,这些对了解地壳运动、构造演化、海陆变迁、地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全球对比意义。为此,可以设计多元地质旅游路线,包括岩石、地层、构造、特殊地貌景观等;设计地质导游图、科普折叠页、通俗地质解说牌;出版地质科普图书,包括少儿版、青少年版、普通游客版等;利用云中湖周边闲置房屋,建小型地质博物馆或陈列室,既建成地质科普平台,又弥补地质公园建设中的不足。

(四)聚焦星光主题,打造华中星光主题旅游第一品牌

九宫山正在围绕星光公园做文章,打造全国首座星光之城,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星光公园建设既要体现互动性、新颖性、趣味性、科学性,又要立足于和服务于广大游客,向公众弘扬传播科学思想、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启发公众创新思维。除了规划的星光体验区、天文观测区和露营服务区外,还可以增设灯光展区、星际穿越区、天象区等。利用现代灯光技术与镜面原理还原星空全貌,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为游客创造无限星空的穿越体验。配套3D 影院,用大型环幕形式演示星空多媒体影像,观众身处其中配合声光电效果多角度的感官体验。邀请国内外天文专家,开展天文讲座或研讨会,组织“地球之外”科普知识主题展览、知识测验,让天文公园内涵丰富起来,让游客实现寓教于乐。

(五)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旅游的新引擎

要挖掘九宫山文化资源,用原创文化IP与旅游服务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旅游内容,为旅游发展提供持续的文化吸引物,由此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可以考虑以下具体做法:

1.开发九宫山文化资源研发培育项目。

组织一批专家到九宫山挖掘、整理和研究本地特色文化,推出一批具有九宫山文化特色的传记、故事、小说和剧本等原创IP,引入影视文化传媒投资机构,合作投资开发影视娱乐文化活动,如歌舞表演、戏曲表演、话剧表演等,为九宫山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项目。

2.整合打造农耕生态文化游品牌。

以九宫山生态林、民俗村、农耕地、健身园、景观群、宗教区为核心,构造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如以周家大湾、中港等原始村落为依托,整理开发当地乡风民俗的民俗体验旅游线路。以徒步登山、探险、露营、滑雪为主,打造九宫山健身休闲的功能区。可以考虑恢复九宫八景”,保护修缮真君石殿、云关古道、“九宫揽胜”等历史景点,着力改造金鸡谷、闯王陵等著名景区,推进中港十八潭等景区提档升级,打造集群式景观内容。

3.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九宫山宗教文化内涵,培育宗教文化旅游品牌。要整理寺下红军驻地医院等红色文化内容,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研发九宫山特色饮食文化。九宫山丰富的自然生态有机食材,独特的食物制作工艺和口味,可以邀请国内外烹饪名师到九宫山调研指导,适时推出九宫山特色美食“九宫宴”,打造以“九宫宴”为龙头的九宫山餐饮文化旅游品牌。

4.要加大旅游新品牌的营销推广。

要谋求新的营销推广渠道,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强化九宫山旅游营销策划宣传,扩大目标市场范围,培育稳定可持续的旅客流量渠道,为九宫山文化旅游品牌突围提供强有力的市场规模支撑。

(课题组成员:刘宏兰、曾菊新、张薇、张奋勤、李江风、郑福汉、文嵘、祝金华、寇垠)



编辑:chenguo

上一篇: 扩大公众参与,激发老城市内生新活力
下一篇: 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