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08-28 09:52

1964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莲来信的重要批示中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义。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两个结合”,用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法治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用好“古为今用”,坚持推陈出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段名言深刻体现了联系观点(历史联系)。任何事物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应坚持联系观点想问题、办事情,从事物的发展全过程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割断事物的历史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也是如此。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这一论述体现了一分为二观点和历史联系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种不同但又相对的方面,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联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全面看问题反对片面性,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坚持联系地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对于事物的过去、事物的历史,复古主义是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也要一分为二,进行辩证分析、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二、用好“洋为中用”,坚持海纳百川,合理吸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

毛泽东同志在很多著作中讲到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倡导洋为中用,海纳百川。他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这些论述体现了联系观点(外部联系)和一分为二观点。我们应坚持联系地看问题,重视事物外部联系,重视有益外因。

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错误的,排外主义倾向也是错误的,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外因、外部联系来发展我们自己。

对待外国法治文明成果也一样,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而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全盘西化。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决不能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与新时代国情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路径方法指导。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既要立足当前,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实际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又要着眼于长远,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软实力,文化自信更弥久、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破性的原理性贡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的历史文化基础,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社会治理、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华法系的智慧支持,也为我们坚定法治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深入挖掘和批判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坚定法治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法学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五、坚定法治自信,既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又要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一百年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结合,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重要思想,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也指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着鲜明的时代要求,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遵循。因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两个结合”的思想实质和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一百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法治自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两个结合”之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新时代我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法治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戴爱国  作者单位:中共咸安区委党校)  


编辑:hefan

上一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下一篇: 知责于心 担责于身 履责于行 做新时代有为干部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