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地方戏曲 >> 正文

崇阳提琴戏的繁荣之道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12-09 17:27

  11月25日,崇阳县天城镇谢家坳一户人家做寿,于是,请来县文昌提琴戏剧团。该剧团团长余姐云表示,近几年,剧团一年近300天都在本县或周边县市演出,很受群众热捧。

  据了解,该县共有89个提琴戏剧团,经常演出的剧团有30多个,年演出3000多场次,观众200万人次。这些剧团深耕本土市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

  硬件逐年完善

  11月25日,记者如约来到崇阳县天城镇谢家坳,文昌提琴戏剧团的演出车已经停在那里。全体演职人员忙碌着,只见他们把车厢侧面两块面板放下、撑起,舞台和后台便形成了。

  下午2时许,一阵鞭炮声后,提琴戏《五女拜寿》拉开了序幕。演员徐小英带着耳麦,在台上唱起了《五女拜寿》。在灯光、音响、显示屏等现代演出设备的加持下,舞台看起来美轮美奂,观众时不时爆发出叫好声和掌声。

  今年27岁的崇阳媳妇陈英看得如痴如醉。记者疑问:“这是用崇阳话唱的,你听得懂吗?”她解释,即便听不懂,但借助舞台旁边的LED屏字幕,也知道其意思。

  该戏剧团长余姐云介绍,以前的剧团下乡演出,很麻烦:要用木板等搭台子;演员声音要大,否则观众听不见、看不懂……而文昌剧团早在8年前成立之初,就投资30多万元,购买了齐备的演出车、音响、灯光等设备。最近两年,又添加了耳麦、显示屏等。

  “剧团要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那首先就要在硬件上花功夫。”余姐云认为,现代人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不更新演出设备,剧团难以生存。

  今年74岁的白霓镇三溪剧团团长饶胜瑞,4年前,为了办好剧团,提高演出质量,将自己的“千年屋”和老伴儿养的3头猪卖掉,买了演出车和演出服装。“剧团没有这些过硬的设备,太寒酸,谁愿意请你唱戏?”

  目前,该县共有89个提琴戏剧团,经常演出的剧团30多个。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些剧团都装备了演出车、LED屏等现代演出设备。

  剧目继承创新

  当天,文昌戏剧团除了唱《五女拜寿》外,《打芦花》、《含冤九泉》等剧目一一上演,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声。今年70岁的陈德良看到动情处,不禁流下了泪水。

  《打芦花》剧情波澜起伏:后母虐待前妻生的孩子,用芦花充作棉花做衣服给孩子穿,后被拆穿,爹爹要休妻,经过系列波折,一家人最终和好如初。

  该剧团演员杜国华介绍,剧团一般上演的都是提琴戏的传统剧目,共有120多个,主要以悲剧为主,以生活题材为主体,尤其反映世情百态和底层人民生活。

  除了传统剧目外,该剧团每年还会更新5个新的剧目,一般都是汲取其他戏剧的精华,用提琴戏的方式来演绎。比如备受观众喜欢的《含冤九泉》,就是从黄梅戏引进而来的。引进其大概故事框架后,再请当地的剧作家创作提琴戏剧本,并请导演进行排练后演出。

  “每次受邀唱戏,我们会根据当地的风俗,东家、观众的需求来安排演出的剧目。”余姐云说,“但不能老表演旧剧目,总会看腻的,要适当更新剧目。”

  在余姐云看来,剧团要发展,内容建设很重要,特别是提琴戏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我国优秀文化以及崇阳地方文化的精髓,一些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贴近人们生活、反映时代主题、承载历史责任以及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等方面的剧目要重点打造,在引发观众内心共鸣的同时,还能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观众等作用。

  剧团自身在努力,该县部门也勇于承担责任。据了解,该县文化馆从民间搜集了200多个剧本粗胚,一旦有人想创作剧本,就马上提供。平时,也会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对一些优秀剧目进行排练。

  机制更加灵活

  而今在崇阳县, 做寿、婚嫁、“老”人、生娃……只要是家里办事,都会联系提琴戏剧团来表演。提琴戏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化,已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崇阳县文化馆馆长闻斌认为,该县之所以能盘活提琴戏,深耕崇阳本土,这得益于灵活的剧团体制。该县剧团有“政府办”“乡镇办”、“村办”、“组办”、“家庭办”和“个人办”等方式;有“固定剧团”、也有一些临时性剧团,忙时务农,闲时唱戏。

  知名的崇阳县汉剧团就是政府所办,而活跃民间的文昌剧团则由爱好提琴戏的余姐云所创办。青山镇村民吴大华带领一家三代16人办起家庭剧团……

  “百花齐放”的剧团体制,让剧团的管理非常灵活。比如一些大的剧团,因为演出次数多,收入高,那演出队伍就固定,文昌戏剧团就有固定成员,平均每位演员月收入三四千元。

  而一些小剧团,固定的演员不到10人,一旦有戏唱,就去别的剧团借一些“临时演员”,按场次付费。

  又比如说,以前提琴戏剧团只唱提琴戏。而今“你要歌舞,我就演歌舞;你想看戏,我就唱提琴戏。要什么给什么!”

  此外,体制的灵活还体现在戏价上。一些大型剧团,比如文昌戏剧团,一天唱下来要价至少在4000元以上;而一些小的剧团,比如白霓镇三溪剧团,收费就相对而言低一些。

  “这样的灵活性,适应了不同档次的市场需求。”闻斌表示,今后,剧团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人才队伍,切实为演职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督促其练好内功,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理和艺术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提高剧团抗击风险的能力。(记者 赵晓丽)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桂乡梨园春已至--咸宁市首部原创戏曲剧目《春天里》的故事
下一篇: 提琴戏三盼

相关新闻

  • 穿越时空的乐器——盆鼓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是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盆鼓”,又称“...

  • 拨动历史的脉搏——拍打舞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兴,叫声伙计涨点劲。涨劲拍得事事顺,...

  • 从战场走向田间——山鼓

    三千年的历史,恍如一瞬。那吴楚交兵的声声战鼓,依然回响在人们的心头。走近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鼓,我们可以聆听...

  • 稀有的艺术奇葩——提琴戏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   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

  • 黄土捏出的天赖——呜嘟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   说...

  • 提琴戏三盼

  • 河南两豫剧剧目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

    12月6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活动将于12月19日在北京开幕。省豫剧二团的豫剧《程婴救...

  • 《雷雨》参加全国地方戏展演

    近日,上海沪剧院传出消息,经典沪剧《雷雨》将代表上海戏曲院团,于明年1月8日、9日与全国各地区18台剧目一起参加由国家文化...

  • 陇剧《枫洛池》拉开全国地方戏精粹展帷幕

    早在1959年,作为陇剧开山之作的《枫洛池》进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一经亮相火爆异常,连演20多场,并两次走进中南海怀仁...

  • 戏曲专家在嵊州共话越剧教育与传承发展

    11月30日上午,由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联合举办的“越剧教育与传承发展研讨会”在越剧艺校举行。文化部文化科...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