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文化名人 >> 正文

省级非遗通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光华夺“木”雕匠心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7-04-28 16:27

  传承人名片

  熊应华,1951年出生于号称“木雕之乡”的通山县九宫山镇,1971年师从岳父陈新旺学习木雕技艺,后成为“通山木雕”陈氏第四代传承人。

  2002年被咸宁市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咸宁市民间古建筑大师”称号。

  2010年,先后被命名为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0月,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2月,其所在的熊氏木雕厂被确定为首批湖北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非遗项目简介

  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流派之一,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在雕刻技法上以浮雕为主,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独特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作品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等。

  2011年,通山木雕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10月,通山因木雕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年12月,通山木雕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手提黑色简易公文包,身穿浅蓝色休闲西装,满头纯净的白发,双眼炯炯却不乏温和……

  4月12日,记者在通山县九宫山镇见到熊应华,他一副典型的教师模样,斯文谦和,让人倍觉亲切。

  从18岁开始接触木雕,到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历经了哪些故事,面临人生的岔路时他如何做出选择,如今年逾花甲的他,又有些怎样的愿景呢?

  神往木雕的高中生

  通山地处幕阜山脉中段,境内高山林立,森林密布,木雕技艺源远流长,自成流派。自幼热爱读书画画的熊应华,能与木雕结缘也有一段渊源: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坳里,一个叫做熊家村的地方。小时候,姐姐一年会给我两块零花钱,我都攒着,然后步行五六十里路去县城,买书看。主要是连环画。故事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然后就临摹,照着小人书画画。

  可能就是那时候培养的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后来,看见村里木匠师傅在木料上雕龙画凤,我就情不自禁的守在旁边看,没人赶我的话,能看几个小时。

  18岁,我从通山一中高中毕业——那个时候的高中生还是个稀奇物,家里当然指望我跳出龙门“吃皇粮”。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合我跟陈琼仙(就是我家老婆子)成亲,并且,世代木工的陈家还有个条件:我必须跟陈琼仙的哥哥学木匠。

  读个高中够不容易了,毕业之后去做木匠?脸面也过不去呀!父母当然不会同意,他们还算了一笔账:当学徒至少得两三年,期间没有工钱,可家里有7个孩子,还欠着生产队的口粮呢!

  我栽头想了三天三夜,决定去陈家学木匠,因为还是觉得有门手艺比吃皇粮更可靠,而木匠也要描描画画,跟我喜欢的美术紧密相关,并且,我跟陈琼仙打小相伴长大,她人很善良、性格也好……

  不过,想说服父母并不容易,于是,我向他们立下军令状:保证只要半年就学会!然后就可以赚到工钱。

  正好半年,我顺利出师。回头想想还真不容易:那段时间,我跟着内兄学习木雕技艺,天天起早贪黑,除了起码的瞌睡,真的不知道休息是个啥滋味。

  执着追求的手艺人

  拜入岳父门下后,白天,熊应华跟着内兄做木匠,为生产队出工干活,晚上则苦练雕刻技艺,日子过得和美自在、波澜不惊。难道就这样成为一个普通的木匠?外表温和的熊应华,从来都有颗不甘平凡的心:

  我跟着岳父一家人学习木工,从打粗坯、修光打磨开始,很快掌握了线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在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家具雕刻方面,也有了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但我不想就此止步不前。1974年正式出师后,我开始四处上老乡家收集各种古木雕作品、构件,不停地揣摩、研习,为了掌握了更多的传统木雕技法。慢慢地,我对建筑木雕构件如上楣、斗拱,插尾、梁锁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把这些古老的雕法运用在日常木雕上,既注意保留平面的艺术风格,突出流动的线条美感,又想办法创造出三维空间艺术感,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力求简朴大方的时尚观感。

  我喜欢把民间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融进木雕工艺品中。比如“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关公送嫂”、“平贵回窑”、“柳毅传书”等故事,都被我用木雕的方式刻画了个遍,真的是越刻越收不住手,越刻越觉得有意思。

  当然,做木匠的酸甜苦辣,是一言难尽的。为什么这么些年我都没有厌倦?因为我觉得自己跟木雕有着无法割舍的缘分。有一年,公社要招小学老师,由于我是整个公社仅有的两三个高中生之一,被列入主要招选对象,我想都没想,拒绝了。

  好多人笑我傻。我才不在意呢,因为我心里明白:即便只是个木匠,我也是个“厉害”的木匠。

  心怀忧患的传承者

  历史原因,木雕技艺一度遭逢寒冬。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通山木雕逐渐重现生机,熊应华则凭着过硬的手艺,在通山县开了全县首家木雕店,取名“雕刻世家”。

  2010年以来,他先后被命名为县、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2月,通山木雕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熊应华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难道这就是他追求的极致吗,并不。恰恰在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之后,他有了更为深远的忧患:

  这30多年来,我带出了60多个徒弟,如今大多数徒弟在海南、广东、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发展,他们的许多木雕作品被台湾、新加坡等地爱好者收藏。201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情.荆楚风”湖北非遗展上,我女儿熊宝杏现场展示雕刻技艺,通山木雕自此走出国门……

  按说,继承与发展通山木雕,我已经做到了尽力而为,然而现实是,随着新型建筑行业的兴起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人们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的改变,通山木雕艺术的传承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随着许多身怀绝技的木雕老艺人过世或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技艺逐渐失传。由于成才周期太长,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木雕——后继乏人,是通山木雕面临的最大窘境,为此,我有三点提议:

  一是出台奖励徒弟的制度。让有一定天分的人有学习的动力,也能安心学习木雕。假设一年奖励了10个徒弟,10个再往下带徒弟,以此类推,传承人的能量之大,可想而知。

  二是设立专科学校,或者在高职高专设立木雕专科,由政府出钱培养,学生就读期间只需要自己出生活费,学习没有后顾之忧。

  三是加大木雕课程走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木雕基础知识,从而启发、培养他们的兴趣。

  采访当天,熊应华正在担任县城某企业广告现场的技术指导,因为广告主打木雕文化牌。他说:“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还是有市场、受欢迎的。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紧靠传承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希望全社会、各阶层都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好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资源。”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民间音乐家王焰的精彩人生
下一篇: “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