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他怀揣着5元一幅的临摹字画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买主;15年后,他执笔泼墨一字值千金。他为众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孜不倦迎来了今天的厚积薄发。是什么让一位书画少年在艺术之路上满怀憧憬矢志不渝直抵今日,又有哪些机缘巧合让他带着理想一步步迈进现实?记者将带你走近彭军,走进他的书画人生。
师从众多名师
70年出生的彭军与书画结缘已有40多年,良好家风的传承让彭军从小便浸染在水墨书香之中。"我的曾祖父是位晚清的老贡生,开私塾的老先生,父亲从事文化工作几十年,对我的要求极其严格,我从小练习柳楷,自此书画便一路相伴。"彭军说。
年近知天命之年的他,是终生学习的最好践行者。虽在书法上已颇有造诣,直至现在,他仍拜在咸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郑世进的门下学习行草书法的创作。
"我学习书画的门类很多,出于喜爱、欣赏或是羡慕,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初衷。白天为了事业奔走应酬,只有晚上才能挤出时间研究书画、临摹学习。"彭军说。
国画、汉印、油画,他游弋于书画艺术的精妙之处,信手拈来,没有40年绘画生涯的磕磕绊绊、跌跌荡荡就没有他今天的艺术生气。
彭军幼时随中国著名画家刘三多学习素描、油画,14岁始学篆刻,习汉印,师从湖北篆刻名家张克彬老师,现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曹立庵弟子尹志刚收为学生,学习篆刻创作。"每当我略有失意之时,总有贵人相助。"彭军说到的贵人指的就是他的老师们。
"他拜师多,多拜名师,童子功、厚路子正,没有这么多年的基础学习沉淀,是永不可厚积薄发的。"郑世进如此评价。
2014年,彭军被吸纳为中国军事博物馆红色文化书画家协会理事会员,他的人生就像从习书法到习篆刻的过渡,变得更加立体丰盈了。
广结天下善缘
桂花镇的乡土牵系着远在他乡的游子,7岁时,彭军便随父亲离开出生地广州,回到了老家咸宁,彼时的他怎能知道,自己和这片乡土将有着怎样的牵挂和缘分?
彭军也曾南下深圳寻商机谋出路,2007年又二度返乡回咸,只因父亲病中、故土难离,此时的他开始萌生在咸从事书画事业的想法。8年之后,这个想法终于在他的努力之下变成了现实。
"宝艺轩"便是他在咸宁创办的工作室,古色古香,40平米的小空间里,尽藏名人雅士的书画作品。在这间并不太显眼的"雅室"里,经常可见数位文人饮茶作画,交流技艺,俨然是一个艺术交流中心。
在这间不大的工作室里,藏有一份彭军心爱的"宝贝",一份印有名人印章的文册,文册中工工整整地印有他的手工刻印。篆书、甲骨文,每一枚章印都各具特色,大小不一却又端正精妙。
翻看他的作品,更像是在回顾他人生的履历,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人。他回看着自己的"人生",有些激动,说:"刻印得懂人心,得知人喜好,知人性情,每一方印都代表着某一个人,见印如见人。"彭军介绍说,他乐于制印,为了制好一方印,他每次着手篆刻前都会对对方进行详细的了解。
幼年的汉印学习和多年的美术基础,为彭军的篆刻创作积蓄了深厚的功力,自2011年拜"江城第一刀"尹志刚为师,专习篆刻创作不过7年时间,他已为千人制印,其中不乏国内重要领导,知名人士。
一次机缘巧合,彭军结识了著名书法家卢中南老师,成为卢中南的入室弟子,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能得到卢老师的亲面指导,他的书法篆刻之路也因此变得更加平坦宽阔。
摆渡香城文化
作为一名书画篆刻艺人,彭军手中有笔,心中有画,对于书画艺术他渴望超越和突破,有"自成一家,独领风骚"的雄心壮志。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书画商人。
常年往返南北,他的艺术眼界与常年俯首只认笔墨的文人大有不同,他的艺术思维不容许书画事业有丝毫停滞,咸宁这块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便成为了他意欲开拓的市场。
在郑世进的眼中,他是一个有"境界"的人。对于书画,他颇有研究和造诣,并有一颗时刻求突破的进取之心;对于艺术,他尊师重艺,将咸宁本土艺术家们的书画作品引向沿海市场,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咸宁的书画艺术铺路架桥;对于事业,他有经商之人的头脑和眼光,希望能以商业的运作撬动咸宁的书画创作,以此形成产业。
当彭军被问及到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双重身份时,他的态度直接、情意真切,"商人的身份并不影响我对书画始终如一的喜爱和尊崇,试想一个不懂书画的人,如何能欣赏书画之美,如何能将好的艺术作品引荐给更多懂它的人。"
近观咸宁的书画市场,他有着极为广阔的愿景。他想做一个牵线人,牵起咸宁书画艺术与外界书画艺术的联系,为此他乐此不疲地组织接待到咸宁考察交流的艺术家们,参与其中、自得其乐。他还想做一个摆渡人,将众多优秀的本土艺术作品渡到更远的地方,让其艺术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他说:"把对书画的兴趣当成事业来做,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盛勇 见习记者 丁婉莹)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刘昌杰的曲艺人生
下一篇:
史海文涛映夕阳--赤壁老人张海涛出版本土文史专著的故事
退休后如何与时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选择了“书海沉浮”,“打捞”本地历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张海涛...
作为一位对保护和传承鄂南民间文化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学者,20多年来,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乡故土,开展基层调查、学术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中意书法交流论坛暨书法笔会”,为意举办方挥毫题赠“学无止境”墨宝; 他,书法作品...
咸安区官埠桥镇文化站66岁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几年来坚持业余词曲创作,在全国《词刊》、《歌曲》等音乐刊物发表作品100多首...
熊应华,1951年出生于号称“木雕之乡”的通山县九宫山镇,1971年师从岳父陈新旺学习木雕技艺,后成为“通山木雕”陈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国艺术院举办“共和国50年艺术研讨会”,他撰写的提琴戏调研文章《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队伍》参加...
咸安区汀泗桥镇马鞍村12组村民高绪才,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农闲时挥毫泼墨或创作诗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鱼县,有这么一位收藏达人,名叫刘浩然,在家中打造“红色展览馆”,耗时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语录瓷器、毛泽东雕像、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