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重庆大足,伫立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岩中段的《牧牛图》前,我久久不愿离开。这些石刻,画面逼真,构图巧妙,刻艺高超,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禅味极浓,值得游人细细咀嚼、玩味、思索。
《牧牛图》共12幅,表现的是野性十足的牛被人慢慢驯服、最后达到人牛两相忘的过程。遥想南宋当年,大足名僧赵智凤主持营建这些石刻时,就是要借此启发人们习禅修行。然而这并非赵智凤的首创,在佛教,在禅宗,早就有人在做“牧牛”的文章了。
牛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阿含经》里曾以12种牧牛的方法来比喻12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在《大智度论》中也举出11种牧牛的方法来借喻修行人降服其心之道。将桀骜不驯、力气巨大的“牛”驯化后用来耕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个过程与修习禅学驯化“心魔”的过程相似。于是,许多禅师都不约而同地用“牛”和“牧牛”的意象来比喻悟禅的过程,启人开悟。
由此而产生了不少的“牧牛图”,从《六牛图》、《八牛图》演变为《十牛图》。这些“牧牛图”是真正意义上的禅画。“牧牛”是一个禅宗的意象,表明禅宗要降伏像“牛”一样的“心性”。这些画形象地阐释了修禅的过程、方法与目的,既有哲理内涵、宗教意义,又有审美价值、艺术品位。
然而我认为,眼前的《牧牛图》是诸多“牧牛图”中最好的杰作。它虽然仍是刻的人和牛,仍是传达禅宗修行的主旨,但它的画面更有质感、动感,更生动活泼,更富于生活气息。在这里,山村溪泉、仙鹤猿猴、禽鸟花果……一应俱有,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世俗情景、日常生活。这更接近禅宗的本质精神,呼应了“人心皆有禅、生活无处不可悟禅”的主张。
更使我眼睛一亮的是,在其第九幅《独照》的画面中,我看到了一个横吹牧笛的老者。他肩披蓑衣,长须飘拂,坐于岩石上,双手执笛吹奏,一脸专注、陶醉的神情。而在他身后,牛儿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吃着青草。面对这位老牧人,我真的有几份艳羡。我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从他的指间袅出,在风中飘荡、漾开,响彻整个山谷。
这让我联想到我曾看过的郭庵禅师的《十牛图》,在他的第六图“骑牛归家”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画面:一位牧童持笛横吹,悠然自得,于晚霞中快乐地向家乡走去。图边配诗云:“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我还联想到了上小学时,老师教给我的“平岗细草鸣黄犊,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它的画面和意境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陪伴了我整整半个世纪。
牧笛悠悠,牛铃叮当,这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乡村的记忆。这是富于诗意的“田园牧歌”,是值得珍藏的美丽乡愁。而在禅宗这里,牧笛悠悠,是修禅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修禅的最高境界,在大足的《牧牛图》中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野花芳草自丛丛”;在郭庵禅师的《十牛图》中是“人牛俱忘,入廛垂手,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牧笛悠悠,虽然还不是修禅的最高境界,但它已是接近最高境界的一种美好境界了。
我等凡夫俗子,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修禅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接近这个最高境界,即进入到“牧笛横吹,骑牛还家”的境界。如此,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即便如此,又谈何容易?恐怕要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才行。扪心自问,我们天真纯朴的那颗初心还在吗?在红尘扑面风剥雨蚀后我们的心性是怎样的?灯红酒绿的围绕,声色犬马的引诱,名利权欲的纠缠,是否已使我们的心性一片芜杂或焦躁不安?你是否三省吾身过?你是否努力修为过?你是否心猿意马?你是否牛性在身?你是否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真正做到宁静以致远?其实,人的一辈子应是一个管束自我、修炼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驯化自我、放牧自我的过程。那么,“牧笛横吹,骑牛还家”就是我们追求的美好境界。
写到这里,我隐约听到了悠悠的牧笛声,正从自己的心海深处响起。
(柯于明(市直))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网讯记者杜培清、通讯员张丹报道:近日,省总工会湖北职工讲堂在咸宁市图书馆举行。任蒙在当天的《散文的难度与时代的高度...
咸宁网讯通讯员周益民、周航报道:近日,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我市作家李专散文创作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湖北...
乡友用微信给我发来一座青山、一泓清流、一叶扁舟的几张彩色老照片,我一眼就认出那是故乡的渡口!他卖了个关子,想邀我回去...
推开窗子,迎来一树明艳。细长的树枝,擎着紫红的花束,在无边的绿意中,恰似南国少女,含情脉脉地频频点头。 这就是紫...
曾经的往事,经历的种种,就如年代感极强的彩片、灰片、黑白片甚至间歇的断片,没有秩序、没有主次,总是在不经意间冒出,在...
今年酷暑时期,我搬到老家——离通山县城十多里远的大畈镇下杨村,住了近一个月。 老家的生活,未如城里丰富多彩,但亦非...
仲夏季节,我应咸宁朋友的邀请,再一次在淦河流域采风,近距离感受了淦河之大美。 我们一行数人,从淦河源头开始,一路...
离开学校已经多年,每天敲打着键盘,埋头于十个阿拉伯数字的无限种排列组合,时光在指尖悄然流逝;工作就是重复做着借:**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