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斌
家,本来是一个简单的组合。两个相恋的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同心戮力,一起筑牢一个幸福的爱情堡垒。
家,应该是一个静谧的港湾。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同船共渡,同气连枝,一起面对一个波澜不惊的人生。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上下而求索”,正是“家”的念头支撑着他。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老程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这是老程依依不舍地告别一个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家”。此“家”,是大“家”,是老程跋山涉水离开一个大“家”又服务另一个大“家”的苏轼式的感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春望》里的心声。此“家”,是小“家”,是杜甫离开小“家”为大“家”而奔走的同时对家书的珍视。
书信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产生了。但“家书”一词产生较晚,最初是指家中的藏书。
家书作为仕宦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在两汉时期就流行了。当时,在外地做官的父兄教诫家中的子弟,或者在家的父兄训导在远方的子弟,往往通过家书进行。西汉孔臧的《戒子琳书》、刘向的《戒子歆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长吁短叹,不就是“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而感慨“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那个他魂牵梦萦的小‘家’”。
无论是四世同堂之家,还是三口之家,家是一亩责任田。种下慈祥,收获善良;种下希望,收获梦想;种下刚强,收获担当。
无论是穷困潦倒之家,还是富庶之家,家是一座避风港。纵是你要扬帆远航,纵是你曾辟波斩浪,纵是你或遍体鳞伤,终究是要回家补给、保养或是疗伤。
挂在嘴角的微笑,扬在脸上的和气,是家人;丰盈大脑的知识,长在心底的勇毅,是家教;刻进生命的坚强,融进血液的骨气,是家风。
诸葛亮的家风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人称道,其“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成为激励世人修养的至理名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将个人、家庭与国家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也恰恰成为中国古代学优则仕者的理想彼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未必是顾宪成先生看准了家事之中常有“风声、雨声”,如何避免“风声、雨声”?唯有读书,唯有读圣贤书。书香是家风的文化基因,是传家之宝。书香传家、勤俭持家、睦亲治家……如此,则家和万事兴。
家的前面有你扬长奔跑过的街,家的后面有你哭泣笑闹的房间。常回家看看吧!看看爸爸、看看妈妈、看看你所读过的书唦!爸妈想看到你乖乖的憨仔相,想听到你琅琅的读书声。不是你说FAMILY就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吗?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