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文艺作品 >> 散文 >> 正文

【柯于明幽默散文】乡关三叠

来源:管理员 时间:2025-01-25 14:48

一、太子的“二维码”

太子是帝王的崽,太子是未来之皇。

太子是一个地名,太子是我的故乡。

弹丸之地,蕞尔小镇,太子蛮小,仿佛一粒细细的纽扣。却是一粒风纪扣。扣好了,整个黄石就齐整了,精神了,文明了,风度翩翩了。

身在父子山下,立于大冶湖畔。太子坐拥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织;更有绝好风水,瑞气腾腾,霞蔚云蒸。

太子生来高贵,气度不凡。从冇想过登基,但那帝王之气刻在骨子里,飘在眉宇间。

太子人不怕鬼,不信邪,爱打蛮筋,天王老子也不怕。县官的车子若是“霸道”,也给它掀了。

太子人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路见不平,手袖一绾,裤带一勒,扁担一举,一涌而上。不是打群架,是娱乐。

太子人讲亲热,行善事。好起来,裤子也脱给你穿;从上屋到下屋也是个客,不喝个“麻麻晕”不收场。

太子人直爽,说话背毛竹过巷子,直来直去。

太子方言又老又土,老得比始皇还老,土得掉苕渣瓦渣,外人连猜带蒙,尚可勉强交流;太子人若出门,对你讲“太子普通话”,你就可能一句也听不懂。

城里人眼中,太子是乡下;乡下人眼中,太子是街市。半截老街,泥浆横流,天晴也得穿套鞋。人挤人,脚挨脚,一不过细,泥巴溅到嘴里。那是过往。如今新街几条,纵横通畅,商铺林立,远胜当年。叫卖声如打雷,像吵架,直炸耳朵。

太子人会念生意经。城里有的这里全有,城里冇得的这里也有。太子人图新鲜,赶时髦,武汉女子上昼穿么西,太子的女伢崽下昼就穿么西,口红眉毛涂得比城关人还浓。

太子出美食。太子豆腐又宽又厚,白嫩且结实,油煎豆腐角一个装半碗,吃下一口,浑身冒香气。太子烙粑、蒸粑、印子粑,堆得山样高。太子锅盔太得出奇,当年却只要三分钱一个。太子油条粗得出奇,五分钱一根。太子民谣:“油条包锅盔,越吃越有味”。

太子出美女。满街的“豆腐西施”。不光长得干整,人也灵醒,勤而俭,德又贤,心灵手巧,会纳花袜底,会做布贴画。几块碎布角,做出日月山河花鸟鱼虫,做成“国家非遗”。

太子人智慧,会赚钱的多,能工巧匠多。男人在外有本事,在家也发泡,老婆被管得乖顺,被宠得贴贴。

太子人懂太理,知轻重,尊师重教尚学,传承耕读遗风,数十年间,考出去的大学生灿若群星。今日之太子中学,红红火火,虎跃龙腾。

太子人眼界高,“人往高处走”,却又太恋家。父子山又名“奶头山”,一只巨乳高悬于天,鸟瞰全镇。所有人望山而思母,舍不得走远。走远了,也得万里归来。

太子出人物。土地革命时,这里红旗飘飘,烈焰熊熊,鄂东特委、鄂东革命委员会、红十五军……皆成立于此。太子出英雄,黄加高是,我爷爷也是。爷爷柯清白在这里骑白马,舞大刀,也在这里血洒革命之花。

太子与我,几代人的缘分。母亲生于吴德纯,抱养于谢瑜。我读完太子高中,又在此任教半载。人说,外甥发迹是外婆家的风水。我要是有一天发迹了,那肯定是太子的风水。

太子太子:我的乡愁;太子太子:我的挂念!

愿以此“小品文”,做太子的“二维码”,引得更多目光扫描进入;我就信:这里不久会变成“网红打卡地”。

二、闲说“筠山人”

筠山不高,海拔五百多;筠山不太,纵横十余里。人口不多,村落三十个;地理蛮好,北纬三十度。

筠山是天生的美人胚子,不屑打扮,样样干整。外地人过目不忘,当地人百看不厌。

筠山多竹:毛竹、把竹、乌啼竹;金竹、水竹、凤尾竹……开门见山,满山是竹。苏轼说,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筠山家家有竹林,人人是雅士。

筠山人根在山岭,脉在山谷,祖宗十八代,背挖锄,绣地球,剁篾刀,挑扁担,持猎枪,下逮子……筠山人是农民,也是樵夫;是篾匠,亦是铳手。

筠山人勤快,吃得亏,晴天种庄稼,雨天做篾货,白日满山奔,晚上守野猪……筠山人有韧劲,挨得蛮,石头缝里插红苕,芭茅丛中栽桃李,半天云里掰玉粟,半山腰上劈公路。

筠山人灵醒,有本事,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把竹子撕成细篾丝,把篾丝编成花,编成朵,编成衣食和笑容。筠山篾货实打实,篾青是篾青,篾黄是篾黄,讲信用,不哄人。

筠山人遭孽,清早煮干苕,过夜蒸湿苕。国家补点供应粮,却全是晚稻下脚米。筠山人暗暗争气,到山外租种荒湖,吃上了新米。山下人笑话筠山人,把鱼认成了“梳子精”。筠山人不服周,往村前的水塘丢鱼苖。

筠山不缺柴,家家的屋顶炊烟袅袅,灶孔火啸。穷点也罢,富些也罢,年景顺遂平安,心满意足;少点油盐,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筠山人从不怨天,怨地,怨山高路陡。

筠山人忙时是凡人,闲时是神仙。自感幸福多多,享受四季:春日看椿巅吐芽,听笋子拔节,采雀儿花,捡松树菇;夏夜睏清凉竹床,吹习习山风,数繁星流萤,听狐仙故事;麦收时节,镰刀霍霍,月台上梿枷声声,石轱辘飞转;玉粟熟了,黄豆饱了,磨子在唱歌,碓头在蹦迪;冬天来了,背上土铳,牵上猎狗,踏雪进山,满载而归。

筠山人懂生活,也懂浪漫:到小溪去放竹叶船;钻进密林看白日的星空;对空山呼唤,索讨大山的回声;对着月亮,念“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背花篓……”

筠山的女伢崽个个干整。成天坐在篾凳子上,一个个蓄得白白嫩嫩。她们不愿嫁到山外,山下要插田割秧晒日头。筠山的男伢崽从小便做山大王,腰缠弯月刀,爬树如雀跃,樵歌满天飞。

筠山人身上有泥巴竹屑味,说话却蛮文气,古色古香。篱芭叫“篱落”,斫柴叫“舞柴”,杀猪叫“服猪”,厕所叫“东司”……大都是古汉语中的词汇。凡婚嫁喜丧,必有文绉绉的《安席词》,听上去,致词人一定是“满腹经纶”,一般大学教授也未必比得过。

筠山人是山旮旯的“乡巴佬”,却见过世面,站得高,望得远。远处是良田,是平畴,是湖水,是长江。

筠山人心明眼亮,通情达理。吃布衣百姓的饭,操国家总理的心;上半夜替自家想,下半夜替人家想。筠山人讲良心,讲德性,日头眼下不说冤枉话,月亮地里不做亏心事。

筠山人信命,也信佛。进筠山寺敬菩萨,也学得菩萨心肠,行善积德,热忱待人。路过门口的叫花子,当客待;误进屋里的蛇和鸟,当神送。

筠山人讲礼节,借债也要赶人情。筠山人爱面子,有时打肿脸充胖子。一家有喜事,全村像过年;一人去参军,家家送蛋面。

筠山百样好,美中不足是缺水。其实筠山不缺水,每年沿着地面流走的“径流”,向西汇入了良荐湖,向东喂养了郝矶湖和长江。

山下人望筠山,需仰视;筠山人望山下,只鸟瞰。筠山人骨子里隐藏着这点优越感,走起山路如履平地,大步流星。要是肩头压了担子,走得更稳更快。

哦!说了老半天,忘了告诉你:我也是筠山人。

三、我的“石井情结”

故乡是个准确的概念,但其大小似乎又是相对的。大一点说,黄石是我的故乡;人在阳新时,我会说,我是筠山人;其实在我的潜意识中,还有个更小的故乡——石井柯。一说到故乡,石井柯就很具体地浮现在脑海里。

好比让我在一张地图上用笔圈出我的故乡,黄石是一个大圈,筠山是一个中圈,石井柯是一个小圈。三个圈就是三个同心圆,那圆心就是村子中间的那口井。

井为正方形,井口一米见方,井深六米左右,由大块方石砌成。村人称之为“古井”,一是区别于后来新挖的井,二是它的确很“古”,村上老者都说不出掘井的年代,只说太公落业时就有了井。柯姓始祖受海公于明正统年间从九江瑞昌迁居于此,至今已近600年;从那踩磨得发亮的井石也能猜想出它的古老。

我们村就以这井来命名,古井成了村子的“标志性建筑”。只要晓得筠山的人,就晓得有个石井柯;晓得石井柯的人,就晓得村子里有一眼泉水蛮好的井。

这一井清冽的水,温情而又神奇,看上去蓝幽幽的,舀起来亮晶晶的,喝一口甜丝丝的。夏日里冰凉彻骨,寒冬时却弥漫着一股热雾。它汩汩流涌,四季不断,千年不枯。

一般情况下,它涨得满满的,只需把桶放入井口,一提一满桶,两下一满担。到了雨季,水还漫出井口,漫过青石铺成的井台,人们还可以用它洗菜洗衣。

随着村子人口的不断爆长,那井水慢慢低落下去,露出很深的井墙。这时就要备一根长竹篙,在一头系个铁钩,挑水时,用竹篙把桶吊进去,灌满后再提起来。或是用一根长绳系在桶鋬上,放进井里把水舀起来。要是碰上久旱干冬,那水就落得更深,有时会露出井底。这时挑一担水就需要两个人,一个踏着井墙的缝隙下到井底,一瓢一瓢往桶里舀,一个就站在井台上拉。

不管是漫出井台还是露出井底,这泉水都蛮养人。村子里的姑娘一个个长得干整,后生家一个个健壮如虎,老年人一个个面色红润。所以山里人都说石井柯“好风水”。这“水”如果是指这井泉水,那倒是客观实在。

就是这样的一井“好水”,世世代代滋养着石井柯的乡亲们,滋润着他们那些饥馑或丰盈的岁月,也孕育了他们几多淡苦而清芬的期盼。全村人就是凭依这井水,顽强地生存,旺盛地繁衍。

在村人心目中,这古井水既是祖宗的遗产,也是老天的恩赐,是不可玷污的圣水。其实,乡亲对井的依赖和尊崇,是逐水而居的农耕民族对井的一种普遍感情。一般说来,是村落必有井,有井就有村落,所以词典里有“乡井”一词,并解释,“乡井”与“家乡”是同义词,如:“爱我乡井”即是“爱我故乡”;“远离乡井”叫做“背井离乡”。井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井是人与大地最密切的交流。

这口井,是我们村子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的底气和荣光。在向别人介绍我的出生地时,我总要把“石井”两个字说得很响。我觉得,这两个字很美,蛮好听,潺潺的,甜甜的,湿漉漉的。

我是喝着这古井水长大的。吃水不忘掘井人。虽然后来很少走近那井台,但关于它的美好记忆总是不时涌现心头。在他乡,有时对着头顶上的夜空,我把一枚月亮想象成故乡的那口井。圆圆的井口里,清泉一汪,明澈如镜,依稀照见了我的倒影。圆月周围,那些闪烁的星粒,就像是那些举着火把的担水人。那担水人中,有一个是我。

都说北纬30度是一个很神奇的纬度!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成果都出现在这条线上,世界上许多最杰出人物如中国的孔子、希腊的亚里斯多德都在这里诞生。奇巧的是,我的故乡古井柯正处在北纬30度,而且一分一秒也不隔。这可是个非常难得的“地理优势”,也就是说,我的石井柯,是一块百分之百的风水宝地。

北纬30度,千年古井,好风好水,都在这里暗合了,交融了,焕发了,我是不是该骄傲骄傲啊!

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这古井的水已化作我周身流淌的血液,化为我的智慧和力量,而我的“石井情结”会伴随这眼清泉千年长流,永不枯竭。


作者简介:


柯于明: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音乐家、书法家、摄影家、戏剧家、电影家、朗诵艺术家等“十大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被誉为“全才作家”、“文艺多面手”。


作者:柯于明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老屋

相关新闻

  • 家乡老井

    徐向东(通山)家乡水井变老了,水面漂浮着绿茸茸青苔,如饱满圆润的面容布满了褐斑,井壁四周杂草丛生,遮盖了整个井台的一...

  • 四方老井

    ■鲁敦喜四方老井位于老家村头堰口那座驼背桥的西北面,四壁是青一色的大青砖从井底一直砌上来,取水台坝是青石板,筑有高低...

  • 咸宁不止有“热汤白雪”,还有—— 冬季绝美乡村游

    内冲瑶族村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是海内外几百万瑶族的圣地,也是瑶族的发祥地。三圣寺、仙人洞、石门水库、温泉、溶洞增添...

  • 党史学习教育“添力” 村民上门“点赞”通城税务

    4月19日,通城县隽水镇桃源村村民王正良一行四人来到通城县税务局,将一面“饮水思源谢税情,脱贫致富感党恩”的锦旗送到该局...

  • 在故乡的大地上行走

    张建华(咸安)从幕阜山脉纵深处迤逦而来的汀泗河,总是漫不经心的流过故乡那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在故乡的大地上行走,骨子了...

  • 故乡的路

    黄军(市直)儿时故乡的路山路崎岖田埂弯弯印满了摇摇晃晃的串串小脚丫奔跑追逐着蜂飞蝶舞的童真无邪徜徉着年少不知岁月忧愁的...

  • 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

    作者:天下尘埃(原名向娟,系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著有网络小说《星星亮晶晶》《咸雪》等)...

  • 幸福的本色抒写 ——赏读袁丽明的《嘘——这里有幸福的声音》

    ○徐大发案头有一本80后作者袁丽明的最新散文集《嘘——这里有幸福的声音》,读后有一股清新活泼乐观昂扬的味道氤氲而来,不...

  • 故乡

    晒红了脸庞乡亲们停锄归家兴致高昂就连小巷的炊烟也弥漫出袅袅饭香故乡的朴实神采飞扬夜晚月光映在荷塘重塑了云汉,复刻了星...

  • 醉美故乡四月天

    周绪成(咸安)四月,春浓,时光绚烂正佳期。故乡,春天的时光虽溜走了一些,但故乡万紫千红的花朵,依然遍地竞相绽放。于是,...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