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心选料

细心点卤

开发豆制品系列产品

晾晒豆制品

老作坊记载着岁月的沧桑

腐乳作坊

注重卫生安全

加工豆制品
麦市:黄豆变“金豆”
依托天然山泉水,沙土地种出来的黄豆,靠着几代人钻研出来的祖传秘方,麦市的豆腐从清朝年间便享誉盛名。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不变的是麦市人做出来的豆腐味,香飘十里,沁人心脾。
随着豆制品销售市场扩大,知名度提升,该镇为推进豆制品产业化经营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对黄豆种植、加工、经销大户给予土地、技术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引导土地向黄豆种植大户流转,技术向黄豆种植、加工大户集成,资金向黄豆种植、加工大户集中,推动黄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豆制品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如今,麦市镇已形成了麦市干子一条街,七里腐乳村、株树油豆腐村等5个豆制品加工专业村,加工专业户400余户,日加工黄豆10吨,年带动农户发展养猪2万头,豆制品产业链的年产值达50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大豆种植面积10万亩。
改革开放前,麦市人做豆腐主要是自己吃,买豆腐也是用黄豆换,豆制品尚未形成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麦市人撇下陈旧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麦市人瞅准了豆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一粒粒的黄豆在麦市人的手中变成了不同的美味:豆浆、腐乳、香干、豆油、豆皮……通过开发,进行豆制品深加工,每公斤黄豆增值10倍以上,毫不起眼的黄豆变成了“金豆”。麦市人靠着小小的黄豆,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13日,记者一行来到通城县麦市镇棋盘村郑志敏的家里,已经是晚上的8点多钟,一家人和伙计们正在新做起来的车间里忙着称黄豆、装桶,准备11点钟的时候泡上,明早赶早打浆,好一派红火的场面。听说记者要来采访,郑志敏的父亲郑刀来高兴地招呼我们,并与我们攀谈起他和儿子的“豆腐经”。
他们家的豆腐史可推到清朝年间,具体是清朝什么时候,一家人谁也说不清楚。但现在他家的豆腐产量多、质量好,生意俏,是有记载以来祖上没有的。
郑刀来一家现在是五世同堂,几代人都是靠着祖传下来的豆腐生意维持生活,几代人的努力让这门手艺没有荒废。
做生意最怕的就是市场不好,产品滞销。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市场疲软,郑刀来的豆腐生意一天比一天差,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后来他干脆就放手不干了。有一次去武昌考察,在千家街偶然碰到一个同样是做豆腐生意的老板,因为是同行,彼此就聊开了。
那个老板跟他说:豆腐生意打开门路了,就不怕没市场,重要是要有耐心去经营市场,要坚持,不要灰心。这句话触动了他,回来后就重新开始做起豆腐生意。之后,郑刀来又到湖南岳阳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做法,回来后,县里也鼓励他把豆腐生意坚持做下去,并派专人在他这里挂点帮扶。就这样郑刀来一步一个脚印,打开了市场,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谈起儿子郑志敏,郑刀来说:“儿子毕业后不愿呆在家里的,在深圳一个派出所去做了几年的干警,成家后就又跑回来跟我一起学做豆腐生意了,现在主要是他在做了,我负责指导。”123
郑志敏在深圳闯荡过几年,眼界宽,思维广。2003年他离职回家后,建议父亲把自己家产的腐乳包装后拿到镇上去卖。父亲很支持郑志敏的想法。于是他就开始忙着申请注册商标,为产品起名字等一系列手续。一切办妥之后,他亲自到镇上和县里的超市联系,有多家超市到他家实地查看后当即与郑志敏签下订单,要求大批量进购他们家的“志敏腐乳王”。他家的豆制品第一次出现在各大超市卖场,也让更多的市民尝到了来自麦市的特产。
销量的攀升给郑刀来一家带来了财富,但有经济头脑的郑志敏却不甘于现状,目前正准备开发豆制品系列新品种,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谈到今后的打算,郑志敏说。“由于国家出台新规定,包装上必须印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才能进入卖场,现在我们正在申办,办下来之后,我想到时候销量会更大。”郑志敏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离开郑刀来家已是第二天的下午,回头望着那沐浴在秋日阳光里的灰墙青瓦老屋,尽显岁月沧桑。矗立在老屋后面的三层新房楼似乎在告诉人们:麦市人的豆腐工艺代代相传,麦市镇的豆制品产业将更加红火。
(记者 张大乐 夏正锋 通讯员 张雪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