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花旦村口亮戏
5月6日,载着十几个京剧演员的面包车开进了通山县宝石村。这个深处大山,拥有大片明清古建筑的村落,便有了节日般的欢笑声。邻里间相互吆喝,一扇扇斑驳厚实的木门打开了,老人小孩纷纷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城里的唱戏人。
马头墙高耸的古宅前,场地打扫得很干净。县京剧团和县通羊一小的小演员忙着演出前准备。一张四方桌旁,画油彩、帖水片、戴假辫、固头饰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扮演花旦的演员对着镜子娴熟地佩带发饰,顾盼生辉的凤眼,体态婀娜的身材,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妩媚。
“大爷您老猜错啦!我今年四十八岁不是十八。1984年我就进团啦!”这位眉目清秀,貌似女孩的演员叫周荣华,扮演青衣。一开腔洪亮的男声却带着发嗲的女腔,引得看热闹的村民迸发出一阵大笑。
79岁的姜金桃老人走到演员跟前,前后左右看过够。“年轻时没有机会看大戏,后来在电视里看过,没有想到的是,有生之年能在老宅里亲眼目睹一场京剧大戏。”老人道出了心声,更道出了村民们对传统文化喜爱和更多期待。
中午时分,演员舞动着长袖,粉墨登场。京剧唱腔《送香茶》有板有眼地唱了起来。一招一式,抑扬顿挫,如醉似痴,如痴如狂。山村哟,便像水开了锅。
演员们在古宅中穿梭,戏到哪,笑语声留在哪。台下看戏的有老态龙钟的长者,有识文习武的后生,有忙里偷闲的耕夫,有驻足留连的路人,还有县通羊小学一群小京剧迷们。顽童们如过年一般喜庆闹腾,这些“发烧友”可是来取经学艺的,个个身怀绝活。
古墙、天井、青衣、花旦,这些中国独有的元素,营造着欢乐祥和,古典余韵之境。在电视、电脑进入家庭的数字化时代,乡土戏在农村却大有市场,这与大多数农民知识状况和审美情趣对路。村民说,这本乡本土的戏,是“真家伙”。嘿,看得见,摸得着,演得蛮像呢。看着同乡人在台上红、白、黑变幻的脸谱和艳丽服饰,他们真开心。
“乡土文化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县京剧团团长王贤来告诉记者,近年国家对地方戏剧保护和扶持的力度加大,演员的创作热情高潮。目前,剧团在职演员28人,每年通过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160场,走遍全县山山水水,村村落落。
后台走戏
演员化妆
台上台下乐开怀
后台走戏
家门口唱戏看得真切
小戏迷们过年般嬉戏
天井内的戏台
天井内的戏台
后台走戏
扮装让村民开了眼界
记者 张大乐 陈红菊
特约记者 张坤锋 摄影报道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县南林桥镇长夏畈古民居掠影
下一篇:
组图:电网守护者
每天,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身影: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装运电器;在高楼林立的小区楼梯间,背着大箱子艰难上楼。他们,就是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