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祖国
在家门口办展
精益求精
文化干部收集作品
细心揣摩
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
精心创作
龙宗礼的工作室
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却有一个装满书籍的书架;双手黝黑粗糙,手中的剪纸却精致美观;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表达的却是喜庆祥和。9月28日,记者走进民间剪纸艺人龙宗礼的家,感受这位农人的别样情怀。
龙宗礼的家在大山深处的汀泗桥镇洪口村5组,车行要一个多小时。我们进去不容易,他出来也不简单。可他说,尽管进城要转好几趟车,城里的书店仍像“吸铁石”那样令他神往。书画剪纸类书架前,是他最爱驻足的地方。平时,要他称两斤肉改善伙食舍不得,喜欢的书二三十元钱一本或者更高价却是眼不眨就买下。
“气球、鲜花簇拥着天安门城楼,国旗迎风飘扬、和平鸽在天空自由飞翔,火红的太阳光芒四射……”,龙宗礼拿出刚完成的剪纸作品《祝福祖国》给记者看,并详细解释作品的寓意。
在另一幅名为《喜迎国庆》的作品里,记者看到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姑娘举着鲜花,载歌载舞,形象生动,精致而又独具匠心。《竹海泛舟》、《鱼儿扑莲》、《花开富贵》……一幅幅形象逼真、寓意深刻的作品展示出来,同村人围拢过来啧啧称赞。
邻居龙宗光告诉记者,他是村里出了名的“秀才”,烟酒从来不沾,就喜欢拿着红纸剪剪刻刻。平时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爱找他,剪个“喜、寿、奠”字不在话下。这些对他来说也是简单活,从来不收钱的。
龙宗礼也打开了话匣,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和画画,以前在学校时黑板报都是他一个人“承包”。真正拿起剪刀还是在1978年高中毕业以后,痛失大学深造机会的他回家务农,可自己的爱好仍然“挥之不去”。正好家中的奶奶、父亲略懂一些剪纸,于是他触类旁通,开始学习剪纸。
“要先用笔在背面画,再用剪刀剪或者刻刀刻。”龙宗礼边说边示范,“剪纸的步骤看起来简单,可真正要学,至少要三年时间。创作、构图都是有技巧的;刻弯、剪纸凭的是手感,需要长期练习;难的主要是细微处,像鸟的羽毛、人的眼睛、衣服上的花纹哪该断、哪该连都是有讲究的……”
记者手记:传承远古的文化
龙宗礼的主业不是剪纸,家里有许多农活需要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播种收获交替轮回,可这都没有成为老龙放弃剪纸的理由。相反,农忙季节成了他收集积累素材的好时机。
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剪刀舞动、纸片飞落间,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便跃然纸上。耳濡目染,传承创新,龙宗礼一辈子乐在其中。
咸安区群艺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数量不断减少,优秀的作品逐渐消亡,坚守阵地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52项,传承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其中民间手工艺类剪纸方向的就剩老龙一个人了。
令人欣慰的是,龙宗礼告诉记者,正在上高中的女儿龙玉英同样爱好书画,喜欢剪纸,只是现在上学没有太多时间钻研。要是有人愿意来学,还是希望能传承下去的。
爱好没有变成事业,并不遗憾,就怕渐渐地遗忘。民间艺术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也希望保护的实际行动越来越多。(本报记者: 图/张大乐 文/王莉敏 通讯员:万默)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组图:老街·百年手艺
下一篇:
绘图:新农村 新生活
每天,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身影: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装运电器;在高楼林立的小区楼梯间,背着大箱子艰难上楼。他们,就是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