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江水灌良田
留守妇女抗旱能顶半边天
抽水灌溉
喷涌的水流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
龟裂的大地
在干涸的河床上找水
消防官兵送来救命水
清沟保畅通
高温在持续,旱情在蔓延。
7日上午9点左右,当我们赶到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这里的塘堰几近干枯,隆隆的抽水机正在一小滩水里“勤奋”地工作。
“地面已经找不到水了,我们只能从地下想办法,还好挖到了一处水源。”村民老王带着我们来到他们挖到的水源旁。全村2400亩农田中的1800多亩因缺水出现旱情,村民们正通过打井、溶洞找水等方式寻找水源,积极抗灾自救。
在洪泉村,4组和8组共用的泉眼原本3米多深的泉水,如今只剩浅浅的一洼,村民说,这是43年来蓄水量最少的一次。
为了引水灌田,王细保、汪迟保、殷利凤、孙春远等5人卷起裤腿,赤脚踏进淤泥中,将抽水管一段一段地铺到泉眼边。
“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只要能把水抽上来,保住庄稼,他们能干到的我们也一样能干。”王细保走上岸,擦着腿上的泥巴说道。
洪泉村原本就是一个水源不足的村落,这里没有河流、水库,村民的生活、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当家塘和地下泉眼。如今,持续的晴热干旱天气已经蒸干了这里绝大部分的水源,不仅90%以上的农作物耕地面积受灾,更有300多村民出现了饮水困难。
“好在县消防大队及时送来了饮用水,能吃上几天了。”看着消防车的水慢慢注进水池,村主任喜笑颜开。
下午3点多,骄阳依旧悬挂高空。铜钟乡佛岭村佛岭河已经干枯的河床上,黄正兵正和同伴一起挖土取水,汗水已经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40多年来,这条河从来没有这么干过,”60岁的张正兵望着汩汩流出的地下水说,“总算是找到水了,家里种的5亩中稻有希望了。”
为了将青山水库东干渠的水引进来,铜钟乡马桥村的村民们可是费了不少力气。由于村里的水渠被前段时间的山体滑坡泥土所阻,村支书汪维良带领6位村民,冒着高温,挖沟清淤。“快的话,今晚就可以送水了。”汪维良说。
不仅是崇阳,我市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在紧邻的通山县内,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正在黄沙铺镇指导群众群众抗旱。
“这些玉米的叶子,因为缺水,全都发黄干枯了。”农技师夏有杰向我们介绍,“清明前种的还能有点收成,清明后种的,估计要绝收了。”
在嘉鱼县陆溪镇滑道泵站,当地几个村民正在长江边安装新的水泵,引长江水灌溉。
“往年那台4000立方/小时的水泵绰绰有余,今年旱情太重,水量供不应求,得再加一个1400立方/小时的水泵才行。”滑道泵站的管理员罗庆云指了指一旁正在“呼呼”抽水的大水泵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哗啦啦的江水正从水管流出,顺着沟渠流进干涸的稻田。
水,不仅滋养了稻田,更滋润着人民的心。
记者手记
旱情就是命令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使我市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南三县旱情较重,特别是崇阳的路口镇、白霓镇等乡镇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
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46.5万亩,其中重旱面积53.0万亩,共有13.9万人和1.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全市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
旱情就是命令。各地各部门相继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积极行动,打响抗旱救灾的攻坚战。通过科学调度水源,适时做好人工增雨作业等,奋力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将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烈日下,鄂南大地上一个个忙碌的干部群众,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一曲壮美的抗天歌!
栏目主持人 张大乐
记 者 张大乐 夏正锋 程 慧
特 约 记 者 蔡亚君
通 讯 员 夏有杰 周晓林 张 洁 陈立新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组图:无臂刘细谷:双脚写人生
下一篇:
组图:云溪:云绕雾锁处处景
有一群人,顶风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战一线;有一群人,舍小家,顾大家。看着巨龙般的高速公路贯通山川河流时,他...
波光潋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爱,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划龙舟,这一传统节目,让人们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区马桥镇严洲村至今仍保留着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而每年...
嘉鱼县至高铁岭镇的公路上有这样一道风景线: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雾中,5名身着橘黄色衣服的保洁员,像一个个音符在飞扬的尘...
受气候影响,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迟开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桥乡绿态果业桃园里,8000多亩的连片桃花、梨花盛开,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