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拣老茶梗
发酵
烘烤
通风干燥
翻堆
预磨成型
一百多年前,羊楼洞街道两旁茶庄、钱庄、酒铺鳞次栉比。如今的羊楼洞已经失去了以往的荣光,仿佛只有赵李桥茶厂那清幽的茶香,才可以慢慢地将它唤醒。任时代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老青砖茶和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传承。
3日,天空飘着丝丝细雨,让人感觉到些许凉意。
我们驱车来到赤壁市赵李桥茶厂,这个全国唯一一家获得“中华老字号”的茶砖企业。
行走在厂区的路上,脚下,零星地散落着茶叶碎片,风划过脸庞,夹着淡淡的茶叶清香,沁人心脾。
今年56岁的甘多平,已在砖茶业摸爬滚打了40多个春秋。见到他时,他正打着赤膊,在一个200平方米的开放式车间翻着老青茶。
“可别小看这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茶叶‘升华’的好坏全在这一步。”甘多平停下手里的铁锹,擦了擦汗说道。
“这些茶叶是经过杀青揉捻后进厂的,一般要经过大半年的发酵、陈化,然后再翻。”说起制茶,甘多平如数家珍。
一旁的车间里堆放着一个巨大的茶堆,下方横向每隔3米就挖一个直径1米的洞,让茶叶通风干燥。这又需要半年光景。
只有用时间来等待,才能得到品质最好的黑茶。“这是从唐代就流传下来的独特发酵工艺。”甘多平继续介绍道。
陈化完成后,工人们就将茶叶一担担地挑到对面的厂房进行“复制”。这一道工序实质上是为茶叶除渣的一个过程。
“去除杂质,也是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59岁的皮怀清正埋着头,在一个机器旁将粗老的茶梗挑出来。
压制车间里,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将经过挑选后的茶叶装在一个木匣子里。
45岁的刘旺海和周建兰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作了18年。盖面茶、压紧、推送,每个动作都很娴熟。
“这个工序是关乎砖茶脸面的,没压好,砖茶就不成形,也不好看。”只见他俩配合默契,左右手齐开工。
来到烘制车间,工人李望娥将不同分量的茶砖按顺序堆码放好,并留好缝隙。
“烘制的时间和温度是很关键的,我们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控制,这道工序也是最后一道了。”李望娥一边码茶砖,一边说道。
记者手记
师徒传承百年茶香
一块砖茶从原料到成为茶砖,前前后后要经过70多道工序,需近乎两年的时间沉淀。
一道道工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传承,即使是今天,赵李桥茶厂还保留着“师徒制”。赵李桥茶厂行政副总监权威介绍,制茶的工艺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保证砖茶最原始的品质,“现在喝的茶,跟以前可是一样香”。
在赵李桥茶厂,有一家三代人都在厂里工作的,每代人相互传承手艺,对砖茶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并将这种情愫融入到制茶的每道工序中,这也是“川”字牌砖茶品质始终如一的原因。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人们饮茶的习惯也有了新变化。传统的制茶工艺受到了挑战。可喜的是,赵李桥茶厂在不丢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茶品上创新,根据现代人们的口味适时调整茶的口感,并在内地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可以预见,继承与创新必将给赵李桥茶厂带来历史性的飞跃,百年老字号的茶香将永驻人们的心间。
记者 张大乐 夏正锋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组图:旅游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下一篇:
组图:无臂刘细谷:双脚写人生
有一群人,顶风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战一线;有一群人,舍小家,顾大家。看着巨龙般的高速公路贯通山川河流时,他...
波光潋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爱,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划龙舟,这一传统节目,让人们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区马桥镇严洲村至今仍保留着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而每年...
嘉鱼县至高铁岭镇的公路上有这样一道风景线: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雾中,5名身着橘黄色衣服的保洁员,像一个个音符在飞扬的尘...
受气候影响,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迟开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桥乡绿态果业桃园里,8000多亩的连片桃花、梨花盛开,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