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古老的杂剧,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陈美林与《元明清杂剧故事》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12-06 15:45

编者按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才能让古老的中国杂剧为现代人所接受?本期推荐古典文学教授陈美林的著作《元明清杂剧故事》。陈美林教授出于对杂剧的热爱和责任感,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尝试在保留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将不易阅读的杂剧改写为通俗有趣的故事,汇为元明清三部不仅极具可读性,亦不乏学术含量的《杂剧故事》。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眼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中国古代叙事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岁月中文人作家们创作了许多曲折动人、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不少已经成为经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文学艺术同样经历了重大变革,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将这些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故事讲给现代读者,这是一个关乎文化传承、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从故事的角度欣赏中国古代杂剧

以中国古代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戏曲来说,它是中国古代主要叙事体裁之一,每一个经典剧目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直接阅读原作欣赏,也可以通过观剧欣赏。对现代读者来说,观看演出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即便偶尔到剧场,所能欣赏的剧目也是相当有限的,而中国古代戏曲剧目即便不算那些佚失的,也有好几千。也就是说,想欣赏戏曲故事,更多地需要去阅读原著。事实上,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杂剧逐渐从戏曲舞台上消失,变成纯粹的案头文学。而欣赏戏曲原著,对专业学者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则有相当的难度,对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因此有必要用现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述。这既是一种普及戏曲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手段。在此方面,陈美林教授的系列杂剧故事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美林教授的系列杂剧故事集分三种,即《元代杂剧故事》《明代杂剧故事》《清代杂剧故事》,三种书共收录51本杂剧,其中包括15本元代杂剧、15本明代杂剧、21本清代杂剧。元明清三代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替父从军》、吴伟业的《临春阁》等皆被选收。戏曲是一门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元素的综合性艺术,仅就其故事而言,同样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获得美的享受。若要从故事的角度欣赏中国古代杂剧,陈美林教授的这套戏曲故事集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套杂剧故事集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剧目的精选上,更体现在讲述方式的创新上。众所周知,杂剧有其特有的体制,故事的讲述主要分曲词和宾白两种形式呈现,相比之下,宾白使用白话,更容易为现代读者接受。但唱词是全剧的核心所在,文句较为典雅,对一般读者来说,如果不加注释,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只保留宾白而删去曲词,会变得过于直白肤浅,失去戏曲自身的韵味,而如何保留,则有着相当的难度。在此方面,陈美林教授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除了利用宾白,还将唱词的内容和风格有机地融入故事的讲述中,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增加了故事的内涵。这样就不仅仅是将代言体的杂剧改编成第三人称讲述的故事,而且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保留原作特有的个性风格。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戏曲的观赏,但可以通过故事的阅读领略其韵味,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享受。这就和简单地将杂剧改编成故事不同,增加了故事的内涵,让故事自身也具有文学价值。这已不再是改编,而是一种再创作了。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后不断再版,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这说明作者的这种再创作是成功的。

中国杂剧故事带给人美的享受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体现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杂剧有其特有的体制,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其改写成小说体,需要对原作进行十分透彻的研究和揣摩,仅就具体的改写过程来说,从结构到语言,从人物刻画到讲述方式,都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既要尊重原作,又要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学术普及读物有时候比学术专著更为难写。

陈美林教授之所以做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他非常用心,此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通盘的考虑和长时间的积累,深厚的学养和过人的才华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据陈教授本人介绍,当初将杂剧改写成小说主要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讲授古代文学课程,戏曲无疑是重要内容。但当时被整理出版的戏曲数量很少,很多作品学生无法读到原作,因此遂起意将戏曲改写为小说。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就有将戏曲改写为小说的先例,比如《西厢记》《桃花扇》都有同名小说作品,但改写的数量很少。陈教授的改写不是急就章,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动笔,到八十年代公开出版,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方式保证了改写的高质量。除元明清三代杂剧故事集外,陈美林教授还改写了《牡丹亭》《桃花扇》和《长生殿》,同样获得成功。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文句的优美、风格的优雅,该书的体例也很完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杂剧故事,三种书卷首皆写有前言,从整体上介绍这一时期杂剧创作的情况和特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对所收每一个剧目,前面有简要的作者介绍,后面有对该剧的说明分析,介绍相关情况,重在对读者进行引导。这样的考虑是很周到的,曲折动人的故事与必要的介绍、引导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对读者来说,阅读欣赏这些杂剧故事有着多方面的收获,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眼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陈美林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为中国古代戏曲乃至中国文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大学者改写的小故事

从古至今,以杂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都享有世界级名望。昔日,它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如今,基于杂剧的昆曲、京剧等纷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全人类的关注与珍惜。

就文化优势而言,文本、唱腔、演艺、舞台之美等自不待说之外,杂剧还有一个别的古典文学品种无可比拟的特点,也就是入世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普及性和强大影响力。诚如陈独秀所言,“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几百年来,寓教化于娱乐的杂剧,曾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民众的是非荣辱观。花木兰替父从军、中山狼忘恩负义、众人舍命救助赵氏孤儿、才子佳人墙头马上来相会……家喻户晓、口口相传的“中国情节”,沉淀于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中,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勤劳简朴、通情达理、尊老护幼、爱国如家的美好品德。

遗憾的是,杂剧目前似乎尚未散发出应有的光彩。同为文化瑰宝,与杂剧齐名的唐诗宋词已得到充分挖掘,孩子们在学校诵读古典诗歌,各种“最美诗词”成为许多人的床头书;杂剧却显然没有得到足够推广。比如,说到马致远,很多人一口就能报出他的《天净沙·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却鲜有人了解这位元曲四大家之一的杂剧代表作,如讲述王昭君爱情故事的《汉宫秋》,或者无厘头至极、堪比周星驰喜剧的《荐福碑》。杂剧为何遭到忽视?原因之一,或许在于杂剧本身的语言特点。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用几句对话,极其简洁地交代了情节,实是极高明的戏剧表达。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差别甚大,生动的语言中,夹杂了不少独特的表述和词汇,以及诸如“正旦做悲科”之类术语。现如今一般人已没有观剧习惯,杂剧只能直接作为文本阅读,对现代人而言可谓颇为晦涩、障碍重重。其次,戏剧与简短的诗词不同,每每体量较大,把一整本杂剧读完,必然耗时甚多,与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有所冲突。如此一来,杂剧这种蕴含典雅文字、生动情节、为我泱泱中华独有、对我们的整体性格影响甚大的优秀文体,无奈为现代读者所搁置,也就情有可原了。

如何才能让杂剧为现代人所接受,迎合弘扬优秀古典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古典文学教授陈美林先生独辟蹊径,提出“以文学来研究文学”的解决思路。陈美林先生发现,即便专业学生,每每也因为杂剧语言之阻碍,难以读懂晦涩的原文。为了寻找一条帮助学生进入杂剧的捷径,他展开研究,发现文学史上多种文体不乏相通之处,小说和戏曲两种叙事体裁之间尤其如此,许多戏曲故事正源自小说,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小说也曾从“三国戏”“水浒戏”等戏曲作品中大量汲取素材。民间流传过程中,戏曲和故事本就彼此相融,唱词、情节兼用,亦演亦说,正是市井闲谈传播戏曲核心内容的本能手法。既然自古如此,何不以此为解,用一种易为当今读者接受的文学,来解读另一种内涵丰富、不容错过,只因时代隔阂而不易上手的文学呢?同时,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姐姐改莎翁剧本为通俗小说,炮制出世界名著《莎氏乐府本事》的做法,也给陈先生以启发。课余时间,陈美林先生开始尝试在保留核心元素,也就是充满中国韵味的古典情节,以及部分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将不易阅读的杂剧改写为通俗有趣的故事。

文笔流畅通达的陈美林先生,身为大学者而甘写小作品,出于对杂剧的热爱和责任感,竟然一发不可收,在主业《儒林外史》和明清经典小说研究之余,坚持完成了对元代、明代、清代数十部杂剧的改写,并在每则后附上文学赏析和原剧源流考证,汇为元明清三部不仅极具可读性,亦不乏学术含量的《杂剧故事》。专家盛赞其为“把研究古典文学的治学的严谨作风全放在改写上面。改写的文字处处溶入原著的精华,每字每句几乎均有出处”。古老的杂剧,由此借精彩故事而重生,美感风华、道德教诲,在现代人熟悉的文字形式中再度绽放。

这些杂剧改写作品,虽然原先仅针对古典文学专业学生而作,却很快得到更广泛意义上读者的认可和欢迎。红娘、崔莺莺与她们美好的青春爱情、黑旋风李逵疾恶如仇除霸安良、青天包大人公正断案百姓叹服……张生煮海、钟馗庆寿、山寿马秉公执法、白居易与琵琶女……乃至一些我们已不再熟悉,却充满力量、值得重拾的杂剧情节,其独特韵味,也引来了国外读者的关注,在各种语言的译本中,它们正在对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感谢这些大学者改写的小故事。借助它们,古老的杂剧终于再度呈现出与诗歌词赋本就不相上下的古典美感,以故事来推广杂剧,正大有可为。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书荐读
下一篇: 新书荐读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