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赤壁)
庚子年初冬,以档案馆的朋友之邀,有一次武赤壁到文赤壁之行。
在黄州遗爱湖公园正门前下车。这是一个因为苏轼而得名的湖泊。天空灰暗,乌云密布。我们穿行石林诗刻间。在“寒食林”前,听女讲解员讲述苏轼《黄州寒食二首》“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突然,雨势来不已,大家急趋走避。之后,坐电瓶观光车,沿遗爱湖岸线环行。雨打车顶,沙沙作响,雨水顺着窗玻璃快速下淌。透过雨帘,感觉湖很大,湖上一片白茫茫。我们参观了新建的苏东坡纪念馆。这是一个宽敞的所在,苏轼生平,得以尽述。馆之中庭,修竹丛集,百叶窗透进婆娑绿意。再登逼仄的东坡赤壁,我问起东坡躬耕的东坡在哪里。年轻时读过《普希金在流放中》的我,联想起苏轼的“三州”说:他及兄弟的名字,似乎一早就注定了这一生将不断跋涉迁徙。
去黄州前,我写过一篇《苏轼的深夜食堂》,写元丰五年的黄州日常,舌尖与笔尖上的苏轼。几个平静如水的夜晚,烟波江上的口腹之欲,接踵而出流传千古的文学精品。那是怎样神奇的一年!即使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史背景下,那也堪称大年啊!
我的可追溯苏轼接受史,是从1980年开始。 那是我的“苏轼元年”。那年夏,因公干,我到一个温泉沸涌的小城,小住了不短时间。于旅舍间,我读到一本《古文观止》,浅灰暗纹封面,竖排繁体,正文夹注。从中,我读到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那一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发现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何时读到,则已不可确考。后来又读到苏轼更多与赤壁有关的文字与"本事”。从此,在恒河沙数的中国古代作家里,他成为我的至爱。苏轼在我心中。
戊寅年,长江好大水,两岸的人们众志成城。我被派驻惊涛拍岸的赤壁古战场,参加抗洪抢险。我们住在赤壁干堤防汛指挥部。它就在赤壁山后侧,走十几米,穿过一个小村庄,就上了山。一个傍晚,夕阳西下,我一个人登赤壁山,来到矶头。汛期,山上没有一个人,我独享着眼前美景:金色阳光尽染的山林,此起彼伏的蝉鸣与间或的江声凸显的宁静,比平日更宽阔有力的江流......抗洪回来,我写了一篇《心中的宋朝》。文中, 我以很大篇幅神游故国, 怀想苏轼。它会不会是那年夏秋赤壁江畔的难忘经历,所卷起的“千堆雪”之一朵?
庚子年,或许是被年初之疫封禁太久,静极思动,那年下半年,先后有鄂西北、鄂东乃至北方之旅。黄州行后不久,径赴北京。其间,有《读书》编辑部之行。在《读书》得到《读书》:编辑卫纯先生为我配齐了丢失的几期《读书》。夜,读《读书》于天伦松鹤大酒店。当年第八期上,有一篇《被建构的建安三国》,谈旅美学者田晓菲的新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从北京归来后,曾在微信中问卫纯先生,书出来没有?没有。进入戊寅年,才终于见到慕名已久的《赤壁之戟》。这是一个人的“轼”界。她是冷眼向洋看“轼”界。
田晓菲认为,赤壁是最著名的三国遗址,没有哪个地名是比“赤壁” 更能激发起三国想象。杜牧之后,最重要的关于赤壁的书写之一,当然是苏轼及其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11世纪标志了“赤壁”建构过程的第二个关键时刻: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及其赤壁词赋创作。她下了细致功夫,甚至考定苏轼与朋友在赤壁之下泛舟饮酒,是在1082年8月12日的晚上;游赤壁后的一个月左右(1082年9月10日) 写了《念奴娇》一词。她断定,赤壁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地图上一个恒久承载的地点,被人们以变动不居的方式“遥想”。
顺便一说,《赤壁之戟》 中,还提到吴宇森导演执导的《赤壁》,电影片头,从弥漫的雾气中出现一柄生锈的宝剑,营造出“中世纪氛围”。那一年,吴导来赤壁,举行《赤壁》电影相关活动。就在赤壁山上,他获赠宝剑及被授予赤壁荣誉市民称号,我亲见他亮剑赤壁矶,拔剑出鞘,直指天空。
那篇《心中的宋朝》,当时发表在上海《文汇报》副刊“笔会"上。而我看“笔会”持续至今。今年,我在琳琅满目的“笔会“中,得见在县城的“契诃夫”、北纬40度的雅鲁斯、瓦尔达心中的那片海、辛丑年的花木和飞.....还有一篇:《曾在简易楼房里隐匿37年的苏轼“二赋”真迹》。“二赋”真迹竟然传存至今!这令人神往不已。
我后来“文本细读”,才发现,赤壁词赋都是夜晚的产物。夜晚的苏轼如有神助。他在月光下写得最好。例如,赤壁诸篇之外的那篇承天寺夜游,他轻而易举就把一个平常的失眠之夜变成名作。苏轼拥有把历史事件变成文学事件的能力。同样是写赤壁,惟有他写得最光昌流丽,成为话题,自带流量。经由他,赤壁被表达了。也许写作,就是看谁有更多的好句子。好句子多了,量变到质变,文章就好了。苏轼是许多好句子的持有者。还有,我一直以为,苏轼的词比诗好。探寻他的好“诗”发生学,那些好“诗”,多半发生在这种参差不齐的文体中。一到词,他就洒脱、灵动了。词是一种更加开阔的文体。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词是诗的散文化,它更多地挣脱了语言的约束。原来,形式也是内容呢。语言与思想如影随形。语词、表达的解放,小于但先于思想的解放。
有一个谜。苏轼的赤壁词赋,为什么早不写晚不写,都写在元丰五年一一1082年, 而这一年之后,就从此敛笔,再也不写了,从而使这一年成为赤壁文学史1800多年里独一无二的重要一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一个“本事”,它写出后,被苏轼小心地隐藏起来,极力控制它的传播。这是为什么?苏轼担心它并不“政治正确”?
一时代有一个时代之问题。苏轼的时代也是这样。那也是一个三国时代,也在上演着“三国演义”。
今年十月,读到新一期《读书》。上面有篇《青冈峡里韦州路》。作者勾稽出一条对我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就在苏轼写赤壁词赋的元丰五年(1082) ,张舜民南赴郴州,绕道黄州,看望老朋友苏轼。与苏轼一样,他也是因诗贬官。文章憎命达啊,不世出的苏轼,以及张舜民,都是这样。
苏轼记道,张舜民“稍能诗”,可以写几下。他随从高遵裕西征回,途中作诗二首,一云:“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结果为人所奏,被贬彬州。苏轼还提到张舜民“通练西事”。我想,这才是关键吧:他对“西事”——西北问题是很熟悉、了解的,居黄期间,很可能对苏轼谈到了。当然他的诗本身也披露了“西事”的惨烈:“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西部的战事,非常艰难,损失太大了。我从《资治通鉴》里有更重要的发现:就在那一年,宋军在西北有一次惨败,损失达到60多万人一一以当时的人口基数,这个量级的损失,堪称骇人听闻。
原来苏轼的赤壁词赋,并不是单纯发思古之幽情。它很可能是西北一次大败绩的遥远投射。当时,并不是西线无战事,国家的塞防压力大啊。好将领,打胜仗,是那个时代的刚需,但终于未能成为它的标配。于是苏轼期冀“西北望,射天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到西部边疆去建功立业,收拾金瓯一片,朝天阙。所以他赤壁怀古,独怀周瑜,一位面对压境强敌的从容胜利者。你看你看,苏轼的脸偷偷在改变,原来他也有壮怀激烈的一面。苏轼的赤壁词赋,是对“外”战争、边疆危机之际的心灵史。这个人,家国在他心中。
就我而言,苏轼赤壁书写的启示是:一个写作者,心中有家国,会不会写得更好?至少,他的写作会不会变得更有份量、更加重要?
编辑:但堂丹
一千多年前的苏轼,所具有的超凡气魄和恢宏博大的想象力,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仰止,让人惊叹。苏轼主动请求出京,在杭州、密...
○郭彧李城外先生身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其经历与成就早已为人所熟知。今年,得先生慨然馈赠《向...
文学史,一如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是文明演进的重要侧影。钱念孙力图写出文学史的简明读本,其核心工作是把那些纲要史...
一组生动的旅行文学写作指南《旅行文学十讲》的下编是一组生动的旅行文学写作指南,从叙事模式、时空结构、景观书写形态三个层...
常湖中道山汪天红乃东溪朱氏太窝庄才祖会和赍公会两房之祖坟山,葬有廿一世祖希回公及以下之祖妣。
活动总结了成绩,安排了工作,增补了主席团班子成员,进行了会议交流发言,开展了现场书画研习和作品展示。
行走回望总关情——朱封金散文集《行走与回望》读后谢望梅我跟朱封金属于很好的文友加朋友,他的《行走与回望》出版后,我很...
行走回望总关情——朱封金散文集《行走与回望》读后谢望梅我跟朱封金属于很好的文友加朋友,他的《行走与回望》出版后,我很...
故宫举办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与苏轼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故宫博物院供图参观者拍摄文物。展...
备受瞩目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亮相故宫博物院,再一次将苏轼推到聚光灯下。如果我们从苏轼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