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采访时间:3月10日
采访地点:湖北科技学院
本期阅读人:汪雨晴
《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有人说《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第一次读《背影》的时候,无法领会文章表达的亲情;而如今读《目送》的时候,总是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感动着,忍不住一阵阵酸楚涌上心头。这本书看了多遍,每次看的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得也越多。
这本书是非常有特点的,每一段都写得那么细腻、真实、富有哲理,好像书中的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
与其说,《目送》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倒不如说它是回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的一部纪实片;又似一面镜子,里面盛满了我们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光是读这一段柔美的句子,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而自持,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触动着她的心灵……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看到作者的多重性格: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坚强和锋利,温婉和脆弱;朴实中透着高贵,华丽中充满着温暖;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孩子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父母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这样的文字,才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当我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终于领悟到生与死的意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温暖的爱。
我慢慢了解到,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对于生命来说,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挽留不住的是生命的脚步,能留下的就是回忆。好好目送自己的一生,等同于好好珍惜。
编辑:但堂丹
“衣本儿屋场”,这是一句土家部落语言,土家人都知道是鸟儿的巢,我们的出生地。我依恋故乡,就像鸟儿离不开它的老巢。年岁...
■程应峰家园永远的家园,常常在心头弄出一些触痒美丽的家园,永远有珊瑚似的夕阳映照屋前屋后稻浪汹涌庄稼地里挑回的玉米棒一...
许爱琼(嘉鱼)持续多日的暴雨把小城的每一条街道淹没成小小的河流。之后,他回到了县城,住进了廉租房,在一家公益性爱心粥...
曹荷香(通山)遮风挡雨的树冠日益稀疏佝偻的身躯在时间的侵蚀下颤抖鸟儿啁啾枝丫的巢是我收拢的肩膀脚下的土地布满徘徊的脚印...
张冲(赤壁)将绳索挽得很老牵着一条老水牛走在几棵佝偻的老树下他们或者它们根本没有一点老的感觉老人用老挖锄种植豆苗让经济...
程浩(通山)“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不知道这是第几场秋雨了,只看到院角的柿子树上,几个红彤彤的柿子矗立枝头...
走来风车——走进新塘畈农耕纪念馆只是一个句号打在纪念馆里佝偻、卑微卷曲在一个角落仿佛有一双疲惫的手和一个熟悉的身影紧...
凌晨四点,星空寂寥,一枚清寒的明月斜挂星空.他穿过长长的街巷,佝偻着背,戴一顶蓝色的印有“爱心粥屋”的帽子,着一件灰色...
”我瞧见屠夫刀刃的豁口,听到夫妇之间的龃龉,看着巷口对弈的人为一粒子面红耳赤,感受到寄居在几十平的房子中用一次洗衣机...
前几天, 94岁高龄的三叔公走了!记得小时候,每临到逢年过节,我总能看到许多人家买好红纸,送去三叔公家,三叔公就每天忙忙...